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生化鉴定管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 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 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动化微生物鉴 Expression: 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核 酸检测技术, 酸检测技术, 包括基因测序、指纹图谱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 基因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GC 含量测定等。 PCR和核酸杂交单独或结合在仪器已经形成 PCR和核酸杂交单独或结合在仪器已经形成 比较经典的核酸检测技术, 比较经典的核酸检测技术, 目前这两者已经 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具体操作: 具体操作:
• 取病料,将体表的泥沙等杂物用清水冲洗干净 取病料, • 取干净托盘,将病料置于托盘中 取干净托盘, • 托盘置于工作台上,接种前准备好酒精灯、接种 托盘置于工作台上,接种前准备好酒精灯、
环、酒精棉球、解剖刀、剪刀、镊子等。事先作 酒精棉球、解剖刀、剪刀、镊子等。 好准备工作, 好准备工作,把所用的物品器械摆好 • 解剖病料,将接种环烧红冷却后接触病变部位, 解剖病料,将接种环烧红冷却后接触病变部位, 平板划线。如体表创伤溃烂部位,病变内脏。 平板划线。如体表创伤溃烂部位,病变内脏。腹 水可直接涂布平板 • 平板置于28℃ 恒温培养箱培养24h,观察细菌生 平板置于28℃ 恒温培养箱培养24h, 长状况 注意: (注意:操作台在使用前后都需要用酒精棉球擦拭 台面,保持操作台的整洁) 台面,
鱼的解剖结构:
2)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指在环境中一切有生命活动的微生物的 营养细胞及其芽孢或孢子都不存在的状态。微生物 研究过程中,既要避免各种外界的微生物进入操作 对象又要杜绝操作对象污染周围环境的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是对微生物学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必须 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无菌操作素养。不论何种情 况下,头脑中都应该有这个概念。 无菌操作贯穿于整个分离过程,例如:病料的采集、 器材的准备、具体的操作。所用器械及物品均应事 先灭菌备用,金属器具包装后高压灭菌或煮沸 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 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 塞、培养基等则要高压灭菌。
三、细菌的鉴定
一)传统方法:常规宏观菌落形态学观察, 一)传统方法:常规宏观菌落形态学观察, 主要观察 菌落在其适合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细菌的个 体形态学观察, 体形态学观察, 即通过显微镜观察。形态学鉴定辅 以生化试验在细菌鉴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生化 鉴定管、药敏实验等) 二)仪器的自动化鉴定:VITEK 系统、M IDI系统、 二)仪器的自动化鉴定:VITEK 系统、M IDI系统、 BIOLOG 系统、SENS ITITRE 系统、 系统、SENS AUTOSCEPTOR系统以及MICROSCAN系统等 AUTOSCEPTOR系统以及MICROSCAN系统等 (ATB Expression) Expression)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测序、指纹图谱技术、基 因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 因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GC 含量测定 等
微生物学工作必须在一个清洁卫生的环 境中进行, 境中进行,实验室的整洁与否直接影响 实验效果。 实验效果。在卫生状况差而零乱的实验 室中不可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 室中不可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实验室 不但增加了污染的机会, 脏、乱,不但增加了污染的机会,同时 也影响人的安全和情绪,所以,清洁、 也影响人的安全和情绪,所以,清洁、 明亮的实验环境是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 之一; 之一;保持实验室清洁是学生进入实验 应尽的责任。 应尽的责任。 请大家自觉维持实验室的卫生和秩序! 请大家自觉维持实验室的卫生和秩序!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王欣欣
一、细菌的分离
1、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 方法称为分离。 2、分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或者从 污染的众多杂菌中分离出纯的病原菌。
1)病料采集 1)病料采集
病料:疑似细菌性疾病的水产养殖动物 以鱼为例,常见症状:体色发黑,体表溃 烂、充血、粘液增多,鳃、鳍破损,内脏 红肿,腹水,眼球凸出或浑浊,肛门红肿 等等。 活体病料→ 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部位(上述症状) 病料死后→ 病料死后→应立即采集,越早越好
3)细菌分离
► 工具:接种环(接种前后都要严格过火灭菌) ► 接种环境:无菌操作台 ► 接种方法:平板划线
* 以左手持平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着平板底,拇指和食指打开上盖,使 以左手持平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着平板底, 盖与底成30º 盖与底成30º角,以便划线。 * 右手握接种环,先灭菌铂丝部分,待丝烧红后,再于火焰上灭菌金属棒部 分。把接种环上的病料涂在培养基一侧,一般作5 分。把接种环上的病料涂在培养基一侧,一般作5-8次划线。将环上的多余细 菌材料烧掉后,从第1次划线引出第2次划线;再从第2次划线引出第3 菌材料烧掉后,从第1次划线引出第2次划线;再从第2次划线引出第3次划线, 如此反复3 如此反复3-4次划线后,即可把整个平板表面划满,注意每一次划线只能与上 一次划线重叠,这样就可在最后的1 一次划线重叠,这样就可在最后的1-2次划线上出现多量的单个菌落,以便进 行纯培养。
二、细菌的培养
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用于微生物 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培养基的种类 ①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 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普通营养琼脂) 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普通营养琼脂) ②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 (如血液/ (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 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2216E) 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2216E) ③ 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 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 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 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一种定量检测鳗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 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制备)【利用鳗弧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 】 ④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 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 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 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TCBS) 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TCBS)
病料在接种培养基后,经过一段时间,应检查其 生长状况。首先用肉眼检查有无细菌生长;若有, 则需进一步检查菌落是否纯一。形态特征包括: 大小、形状、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 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 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 (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 多数情况下,沿划线生长较多的菌落,是待检病 原菌的可能性较大;少数零散分布或不在划线上 生长的菌落,多为杂菌。为慎重起见,可挑选若 干个可疑菌落分别进行划线,进一步纯化培养 如果需要扩大培养,可挑取单菌落接种至液体培 养基,摇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