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讲的是《西方绘画鉴赏》,那么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绘画艺术鉴赏。
我们知道西方绘画呢,以油画为主,而中国绘画艺术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是以水墨画为主。
这个是在绘画材料方面的区别。
另一方面呢就是在题材方面。
从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我们得知,西方绘画取材大多是来自于希腊神话以及圣经故事。
而中国画的取材多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对祖国河山的歌颂,对古代当权阶级的描绘等等。
这是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2.。
3.。
4.。
最重要的呢,是想让同学们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开始对中国画产生兴趣,能够关注中国画,甚至可以在闲暇之余自己动手尝试一下自己绘制。
在课程的开始,我们从一部经典的国产水墨动画片《山水情》来初步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中国画。
这部动画片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
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
大家可以在课下自己找找看一看。
关于纸张:写意花鸟画和工笔花鸟画需要使用不同的纸张,写意要求生宣纸,工笔要求熟宣纸,市场上生宣纸的品种多,选择性强,而熟宣纸由于使用量较少,所以它品种少,很难找到轻薄细润,有弹性和韧性,不能漏矾的熟宣纸。
特别是现代注重肌理制作的工笔花鸟画,对纸张就有更高的要求,市面上很少有符合要求的纸张可买,只有自己动手加工制作,才能称心如意。
荷花:为花中仙子,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寄托着人们心中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追求。
荷花在佛教中是神圣洁净的圣物,在人们心中是真善美的化身。
国画中荷花有很多的不同寓意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支的君子形象;“一品清廉”,“莲”通“廉”,荷花寓意公正廉洁,是对清官的赞扬;“本固枝荣”,荷花枝繁叶茂,用荷花丛生比喻根基牢固,兴旺发达,世代绵延,家道昌盛。
工笔花鸟画:在专用的熟宣纸或矾绢进行严谨精致花鸟画创作的一种花鸟画技法。
特点是严谨精致。
写意花鸟画:而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一种画法。
特点是简练和概括。
兼工带写:一幅画中的形象,有笔法工整细致的部分,亦有较放纵写意的部份,用工、写二种笔法,表现出物象的形神,这种技法多见于花鸟画、人物画。
史前及先秦——萌芽时期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柄上外饰有阴线双鸟饰纹的骨匕;尔后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一批绘有完整鱼纹、鹳鸟等图案的陶器;到了奴隶社会,以植物、鸟兽为文体的纹饰大量应用于表铜器的装饰上。
从殷商时的凤鸟纹、卷龙纹到春秋时期的雁纹,表现手法已从表现神秘感及图腾性质的抽象概括走向写实风格,从而为花鸟画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独立作品出现以独立形式出现并具有明确主题的花鸟画作品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期间,当时一些著名的人物画家也有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例如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陆探微的《斗鹅图》、陶景真的《孔雀鹦鹉图》,同时还出现了专擅花鸟的画家,例如,南朝宋代顾景秀擅画蝉,时人“叹其巧绝”,后人称“宋大明中,莫敢与竞”,可见技法之高超。
虽说这些作品早已失传,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人物画及同期的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花鸟的表现技法日趋成熟。
隋唐时期——独立成科时期唐朝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这个时期的花鸟画主要体现了画家们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尤其以鞍马为主的动物类题材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韩斡的《照夜白图》、《牧马图》,韩混的《五牛图》以及戴嵩的《斗牛图》等,都反映当时的作品在形与神的表现上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同时期的花鸟名家还有擅画鹰鸟的姜皎,擅画蜂蝶蝇蝉的李逖,擅画鹤的薛稷,擅画竹的萧悦,擅画花卉的康萨陀、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其杰作都备受后人称颂。
如曹霸的马能达到“一洗万古凡马空”,境界,萧悦的竹能“举世无伦”、“枝活叶动”,薛稷的鹤“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边鸾的孔雀“翠彩生动,金羽辉灼”等。
五代时期——花鸟发展的独立时期随着社会及历史发展到五代时期,中原大部分陷于战乱,地处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较少受到战争的破坏。
这里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和唐末战乱中有些中原画家逃奔蜀地,南唐也聚集了不少绘画人才。
两地的统治者又酷爱书画,其中西蜀更多地继承了唐代中原绘画的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也独树一帜。
南唐绘画发展较为全面,特别是花鸟画领域有所创新。
在花鸟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逐步在水墨基础上完善色彩与自然关系,并在“水墨”上下功夫,将绘画,特别是花鸟画改革创新,达到心画一致,以“水墨重色”、“色更自然”的新花鸟画形式,并将“诗、书、画、印”铸为一体表达心境,即是现在所称谓的“文人”画。
两宋时期——花鸟画迅速发展时期;工笔的极致与兼工带写的初创宋代是花鸟画大发展的时期。
从北宋初始到真宗、英宗时期,花鸟画仍承袭黄家的工笔体制,有名的黄派画家还有夏候延祜、陶裔、李符、李怀等人。
黄氏父子之后,工笔花鸟大家当推赵昌,他精于写生,设色技巧极精,不同踪迹,近于黄筌、徐崇嗣富贵丰艳一类,在他同期还出现了擅画獐猿的易元吉,他们二人竞出新意,使北宋绘画开始出现一些新颖的局面。
至宋神宗、哲宗时,崇尚工笔、讲究形似的黄家画风渐渐衰败,以崔白为代表的新派花鸟画得到宫廷的承认,他注重写生,不打草稿,以当时较为豪放苍劲的水墨山水画法来画背景,追求简淡冷峭的意境,从而取代了百年一贯的黄家画派。
北宋的画坛中,除了宫廷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进行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各成体系,被当时的人称为“士夫画”,即后来的“文人画”。
其间以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人最为活跃。
苏轼是第一个真正从理论上阐述“士夫画”的人,他以评诗之法评画,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主张即性创作,要求达到“得意忘形”、“象外传神”的境界,要与职业画工有所区别。
文人画多以简单的水墨挥写梅兰竹菊等物,将花木的自然特征,比之于人的道德情操,常带有寓意,其间以苏轼的枯木与文同的墨竹最为有名。
北宋后期的宋徽宗赵佶是花鸟画集大成者,当时的宣和画院在他的倡导下十分兴盛。
南宋是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图绘宝鉴》中记载了南宋时文人及僧道画家约百人左右,其中专工花鸟、木石、梅竹、兰花、水仙的有七十多人。
除赵伯驹等七人为工笔设色外,其余皆用水墨来抒怀写意,讲究诗、书、画的结合,出现了扬无咎、徐禹功、赵孟坚、郑思肖等名家,风格多文秀淡雅,隽永含蓄,与北宋苏轼等的豪放写意有所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僧人法常,开创了粗率简功的画法,“随笔点墨”、“不具形似”、“具有高致”,成为写意花鸟的先驱。
元代——弃工求写,笔法墨法的括展与丰富元代取消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加之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文人墨客趋向于以笔墨寄托情怀,为文人画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这个时期的作品突出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强调笔墨用法,在艺术上讲究“自然天趣”,以“素净为贵”。
墨笔花鸟画广泛流行,成为元代画坛的标志。
虽然当时师法两宋的院体工笔花鸟画尚未中断,但无论是质还是量比起水墨花鸟来说已相形见绌,而许多先写工笔的名家,如钱选、王渊等人,后期也都转向水墨花鸟画。
元代文人画中以墨竹、墨梅最为盛行。
当时画竹名家之多,作品之盛,在历朝历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其中有被誉为“写竹之圣者”的李衍、创写“晴竹新篁”的管道畀,擅写风竹的顾安,“擅画双钩竹,几成绝响”的张逊,以及柯九思、吴镇、倪瓒、高克恭等名家。
画梅著称的有王冕、邹雷、陈立善等人,都讲究“以神求貌”、“以逸为上”的文人风格。
明代——水墨大写意的繁兴进入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也日趋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纵观整个明代花鸟画艺术的演变,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从洪武至弘治时期,基本上按两个方面发展,其一为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多以竹石为题,名家有王绂、夏杲、姚绶等;其二为宫廷院体画,尤其在宣德年间,画院兴盛一时,主要师从两宋院体,却极少受元代的影响,徐黄二家,各有所承。
当时边景昭、吕纪都为工笔花鸟大家,名重一时,但后继乏人同,工笔花鸟颓势自此已不可避免,所以同在画院的林良、范暹独辟路径,追求水墨之趣,从而确立了写意画派的风格。
明代中叶以后,“院画”势力日微,纯粹工整艳丽的画风几成绝响,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开始兴起。
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又被称为“吴门四家”,皆为绘画全才,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通。
其中沈周的花卉技法,师从法常,风格纵逸,意态生动,结合诗文题跋,益臻妙境,影响最大,为明代后期写意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号称“白阳”的陈淳,师从文微明,淡墨欹毫,纵横豪宕,创出清新隽雅的新一派大写意花鸟画。
明代后期,徐渭的出现,将大写意花鸟画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与前期的陈淳相为呼应,笔墨更加纵放,大胆创新,“不求形似求神韵,”以不同的风采与杰出成就树立了文人画在花鸟画方面的典范,与陈淳一同被后人称为“青藤白阳”,成为百代宗师。
而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技法,孙克弘兼工带写的花卉画法,以及“武林派”蓝瑛、陈洪绶等人奇绝古趣的用笔,使当时的花鸟画呈现百花齐放之态。
清代——水墨写意之盛与西画法之初融清代是写意花鸟画最为发达的时期,继元、明以来的趋势,画家更加追求笔情墨趣,在风格技巧上争奇斗艳。
派系林立,竞争之烈,前所未有。
清代的花鸟画是在“正统”与“反正统”两股潮流中,相互竞争,相互补充而向前发展的。
前者是以有名的“清初六家”中的恽寿平的“常州派”为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徐崇嗣的没骨法,结合了徐、黄两派的技法,创造出一代新的没骨技法,被誉为“写生正派”,其明丽秀润的特色与宋代的工笔画有着不同的意趣。
其后的著名花鸟画家王武、蒋廷锡、邹一桂、沈铨等,均受常州派的影响,但创造性不大,终不能振兴工笔花鸟画自明代以来的颓势。
与此相反,写意花鸟却呈现的勃勃生机,名家辈出。
江南“四僧”中的原济(石涛)和八大山人(朱耷),师法林良,、陈淳、沈周、徐渭等写意派名家,所作花鸟笔意恣纵,别开生面,尤其朱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笔简形骸”、“形神毕具”的境界,对以后的“扬州派系”及“海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中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从而也出现了新的艺术潮流,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
郑、金农、李鲜、黄慎、李方膺等人,寓情于“梅兰竹菊”四君子,充分发挥了写意花鸟画的手法,形成与正统画派格格不入的奇绝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