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模拟上课教案

小学数学模拟上课教案

小学数学模拟上课教案【篇一:说勤奋模拟上课教案】说勤奋模拟上课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呢?(学生畅谈)你说,你的理想真远大,你呢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对,是勤奋2、板书课题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5 说勤奋;学生齐读课题。

)3、解读课题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1)出示生词: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理想勤奋浇灌著名回顾贡献稍微剥离滚瓜烂熟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有所作为远渡重洋本课生字词你有那些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末:两条横必须是上长下短,与未相反。

2、整体感知。

(1)提出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勤奋二、走进故事,品词析句1、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 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么得到这些鲜花的呢。

2、司马光,大家都熟悉吧,你能用两到三句话向大家说说司马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个事例吗?师大家边听边用笔划出:司马光“勤奋”的词语和句子!(生读略)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生:小时候,每当??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媒体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师:“却”字(师点“却”)表示前后做法不一样,司马光不一样在何处?你想得很全面读时注意一下“却”,体会体会!(再读)要“躲”起来干嘛?(师点“躲”)别说,读!(再读)听出“勤奋”来了!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自己读读这句话。

他为什么要躲起来呢?同桌两个交流一下透过这“躲”,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3)他这样躲起来读书,为的是什么?(交流)看来你明白了什么是勤奋了师:继续交流!生:为了抓紧时间,他用??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媒体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听说过“警棍”“警察”,还没听过“警枕”呢!(师点“警枕”)“警枕”有什么用?(生读出来)有了这么个“警枕”,他睡得多吗?可见??(他很勤奋)那就请读出来啊!(生再读)(媒体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原来是这么个勤奋的人,难怪他会编成著名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而且一编就是19年。

(1)《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点出重点词语),它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

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所以说它是著名的史学巨著。

(3)19年的夜以继日,19年的废寝忘食,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

容易吗?(请大家带着这样体会读好这句话)。

他手中的鲜花是靠什么得来的?(出示:古今中外??)小时候要勤奋,长大后也需要勤奋。

4、那17岁才进中学大门的童第周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师:刚才,我们采用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第3自然段。

生(学生自主圈划,练习朗读。

)同桌两个交流一下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我感觉到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媒体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我们读书时就应该这样,谁能用朗读展现出来(媒体出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生(读略)师:还有想交流的吗?生:“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了“远渡重洋”和“高难度”,你是想读出??(生:读出童第周不怕苦,不怕难的工作和学习精神),谁再来读一遍!你读的字正腔圆,请我们班的男同学来读一读(媒体出示:“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童第周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迪?(即时??也??)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小结:师,课文分别用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的道理,这种语文上的写法叫摆事实,讲道理。

(五)回归主题师:确实是这样,不管天资聪颖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只要勤奋,就能取得最大的进步。

再来齐读一下第1、4自然段,你的印象会更深刻!生(齐读略)。

师:今天大家通过“读书”明白了“勤奋”的道理,懂得了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拥有的贡献!老师希望你们通过勤奋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三、扩展名言,深化主题。

你能用一句勤奋的名言来勉励自己吗?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生(停顿,师提供部分名言)(媒体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今贤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你积累了哪些关于勤奋的故事?《悬梁刺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总结: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作业:搜集有关勤奋的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好吗?下课【篇二:模拟上课教案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设计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材课程设置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为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的应用价值)公式推导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等在各种数学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如“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也经常涉及到。

(内容的人文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学情分析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从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从能力上来看,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知识的整合能力、问题的探究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情感上,学生对推导新的公式的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但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尚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加强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究中发现和感受数学中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堂课的重点:⑴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⑵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五、教法与学法教法上:我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探究新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情境引入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

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发明者说:“ 请给我棋盘上的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

请给我足够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

”国王觉得这个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

假定千粒麦子的质量为40g,据查,目前世界年度小麦产量约6亿吨。

请大家根据以上数据来判断,国王能否实现他的诺言呢?继而引出本堂课的内容。

第二部分:提出问题那么这位发明者到底向国王要了多少粒小麦呢?大家来计算下,先写出式子来。

引导学生写出发明者所要麦粒总数s?1?21?22???263。

这时若有学生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我会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一项项的计算比较麻烦,那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呢?把s?1?2?2???2 1263记为式(1),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这是个什么数列?有什么特征?那假如我们对它的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2s?21?22?23??264,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s?264?1.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第三部分:公式推导已知 sn?a1?a2?a3???ansn?a1?a1q?a1q???a1q2n?1(1)23nqsn?a1q?a1q?a1q???a1q (2)(1)-(2),有 (1?q)sn?a1?a1qn (错位相减法)当q?1时,可得sn?na1当q?1时,可得sn?a1?a1q1?qna1(1?q)1?qn根据通项公式an?a1qn?1,还可得到s?na1?anq1?q第四部分:巩固应用例题1、求和:1?a?a?a?a23n?1解:当a?0时,sn?1;当a?1时,sn?n;当a?0且a?1时,sn?例题2、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和: (1)1?an1?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