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一、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定义:艺用人体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体的骨骼肌肉、体表形态及人体动态等的一门科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技法理论之一。
艺用人体解剖学历史简介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公元前3──2千年就有了解剖的记载,而成为一门学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在西方研究解剖的时间较早一些,古埃及时就有了对解剖的研究,木乃伊就是见证。
因为制作木乃伊需要解剖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解剖知识。
(出示《古埃及二十二格比例图》)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在西方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代,人体解剖学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时,解剖学也涌现出一位巨匠——维扎里(1514-1564),艺用人体解剖学的正式确立者,首推文艺复兴三杰,尤其是达·芬奇(1452——1519),在我国,“解剖”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上。
《黄帝内经》我国宋代画家李嵩也曾绘过一幅《骷髅幻戏图》,如有关人体比例方面的“立七坐五盘三半”,规范颜面的“三停五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由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言简意赅地向学者指出:研究形态解剖,塑造人体形象,必须以卯榫的方式去架构(骨骼),以体积的观念去组合(肌肉)。
从而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第一节人体的比例、体位及部位一、人体的比例人体的比例通常以人的头长为计量单位,以此来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男女人体的高度均为七个半头长。
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大致为:不同年龄的比例划分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因为有发育的迟早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各年龄段的身高比例也只能是一个约数,一个参考坐标。
以自身头高为原尺来算,1-2岁为4个头高,5岁左右为5个头高,10岁左右为6个头高,15岁左右为7个头高,18-20岁为7.5-8个头高。
这个比例,是按照成年后7.5-8个头高来算的,是中国人的标准比例,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参考。
以上比例可以用“逢五进一”这个口诀来记住它,即每隔五岁增加一个头高。
三、人体解剖的部位区分人体从总体上,由头、躯干、上肢和下肢四大部分构成头部分为脑颅和面颅上肢分为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等部分。
下肢分为大腿、膝、小腿、踝、足等部分骨骼结构的关节处和骨骼在人体的外露点(骨点)为艺用解剖学的重点。
人体的骨骼一共有206块,各骨端由软骨、韧带或关节连接起来。
人体的主要骨骼有:人体的主要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指间关节、指掌关节三、人体的肌肉人体全身的肌肉约有600块左右。
表层的肌肉直接构成人体外形的轮廓和起伏。
肌肉的形状较多样,四肢肌肉多呈长梭状,分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跨过关节,起止于骨上,牵动骨骼产生运动。
躯干肌肉多为扁平状,肌腱多为薄膜。
从骨骼上看,男子骨骼大而方,胸廓较大,盆骨窄而深;女子骨骼小而圆滑,胸廓较小,盆骨大而宽。
第一节头部的结构一、头部的骨骼和形体结构头部的骨骼分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脑颅骨由额骨、颞骨、顶骨、枕骨等组成:面颅骨由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颌骨等组成。
脑颅部的颞骨与下颌骨相连接处有可动关节,可作开口、咀嚼等动作。
二、头部的肌肉头部的肌肉分表情肌和咀嚼肌。
表情肌一端起于骨端,一端止于皮肤,收缩时产生面部表情。
表情肌有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鼻肌、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颏三角肌、下唇方肌、颏肌、颊肌、笑肌。
咀嚼肌都起止于骨上。
咀嚼肌有颞肌和咬肌,其作用都是拉下颌骨向上,作咀嚼动作。
第三节躯干的结构一、躯干的骨骼躯干的骨骼有脊柱、胸廓和骨盆。
脊柱支撑着头部和胸腔,是躯干的支柱,下部的骶骨与骨盆相接。
脊柱运动时,使躯干产生屈伸、侧弯、和扭转等动作。
脊柱分别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 注意如下几点:1、躯干的基本骨骼1.脊椎骨脊椎的1-7节为颈椎,8-19节为胸椎,20-24节为腰椎,下面是骶骨和尾骨。
脊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前后左右的弯曲及水平方向的扭动。
结构要点:A.每个脊椎骨的基本造型:在一个环状的骨圈上向三个方向伸展有片状的骨片,其中一个骨片向后背方向都突出(颈椎的骨突有两个分叉),在后背上能够显现出来,特别是瘦人或者老人。
B.第七颈椎在背颈上最突出,它是颈部和胸腔的分界点,也是背后中线的重要骨点,是表现人体背部比较重要的依据。
C.骶骨的后平面在后背形成一个倒三角形,上面几乎无肌肉覆盖,称骶骨三角形,骶骨三角形是后背脊椎底沿的重要标志,尾骨在外形上不起作用。
2.胸廓主要由12对肋骨组成,其中上边10对从胸廓正面的胸骨到后边胸廓背部的脊椎,形成闭合的环;最下边两对,只支撑在背部脊椎两边,并在胸廓背部截止,没有形成闭合。
结构要点:A.胸廓的正面中心是胸骨。
胸骨在体表胸大肌和乳房之间形成沟状,称正中沟。
正中沟上边衔接所骨头并在中间形成锁骨窝,下边界是胸窝,这两个窝是躯干中线中重要的两个结构点。
胸骨的正面并不是从上至下一马平川,而是由柄、体、剑突三部分组成。
在柄、体交界处形成胸骨角,胸骨角处两边和第二根肋骨相连,形成一个胸部较突出的隆起,在表现人体是是较重要的一个隆起构造,如果此形体生长的过于突出,就称之为畸胸。
B.胸骨的两侧是正面的肋软骨,肋软骨和侧肋骨的相连处形成夹角,这个夹角是胸廓正面和侧面的转折线,在人体表面胸大肌或乳房会将这一转折线略微拓宽,但在胸大肌或乳房下方能显示出这个转折,因此不能忽视。
C.胸廓的背面不是完全平面的,而是从背部两侧隆起的高点向脊椎处凹陷,成为脊椎沟股。
将其表现成折扇的形状容易理解。
背部的肩胛骨和骶棘肌又加强了这个形体变化,形成背部的基本型。
D.胸廓正面的第七根肋骨是上下范围内相对突出的肋骨,在胸廓上下部分形成转折夹角,但此肋骨在胸大肌或乳房之下,其作用往往被忽略。
3.锁骨、肩胛骨锁骨是整个躯干中显露于皮下最清楚的一个骨骼组织。
“锁骨就像一张弓”,“锁骨就像一个倒挂的衣架”,“锁骨就像一个自行车把”……锁骨头相对于锁骨自身的粗度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关节头,锁骨的前半部分方而突出,它与肩胛骨肩峰的相交处逐渐过渡成扁平状,并逐渐隐于体内。
肩胛骨是后背造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上覆盖很多肌肉组织,但其仍然显露的很清楚。
肩胛骨很像一个30°、60°、90°的直角三角板,30°角向下、60°角指向肩头、90°和长直角边在脊椎一侧,而且肩胛冈又和直缘形成了约120°的等腰三角形。
结构要点A.锁骨和肩胛骨在胸廓上方形成了一个环,标志着胸腔的顶面和侧面的区域。
正面的锁骨成为胸腔正面胸大肌和顶面肩部之间的分水岭,同时形成了很大的夹角,并且锁骨外形突出;肩胛骨在胸腔背面和顶面的转折关系,主要表现在肩胛冈上,由于肩胛冈上方还有很厚实的斜方肌,因此这一转折较正面锁骨转折要平缓许多。
肩部的最高点在斜方肌的上缘。
除了肩胛冈在背部和顶部起转折作用外,肩胛冈的直缘、斜缘,以及直缘和斜缘之间形成的下沿角,在上肢运动中都能清晰显现。
从肩胛冈向上延伸至和锁骨相接处,有一块扁平的突起,其最高点称之为肩峰,肩峰是肩顶面骨骼突兀的最高点,在体表也能很清楚的凸显与皮下,因此肩峰是肩部重要的结构之一,是比较肩部宽窄、表现肩部外形的重要标志。
B.锁骨和肩胛骨这一肩部结构组织,在胸廓上部可以有一定限度的滑动,而最基础的滑动轴就是锁骨头。
锁骨以锁骨头为轴,既可以上下运动,又可以前后水平运动,还可以以锁骨头为轴画圈肩胛骨的运动被背部的肌肉限制,基本只能沿胸廓表面滑动,因此肩胛骨可以随肩膀的前后运动做左右方向的聚合、分离的滑动,也可以上下滑动,在胳膊平举或上举时还可以有一定角度的旋转,此时肩胛骨的下沿角被拉向体侧,肩胛冈的外缘方向向上抬起。
在大臂向前用力伸展时,肩胛骨不仅被拉向腋窝方向,并且肩胛骨直缘会略略翘离胸廓,在体表能清晰地看到。
4.骨盆(髋骨、胯骨)可以把骨盆大结构理解为一个上大下小的盆或一个倒置的灯罩。
从体表结构看,骨盆的骨骼结构并不和盆腔体块完全一致,原因是骨盆侧下方衔接着股骨,股骨大头和大转子等形体把盆腔的外形从髋骨本身的大小,变成了大转子处宽于髂骨处的正梯形,加之骨盆的周围,尤其是臀部有发达的肌肉,也改变了骨盆的外部体块。
因此对骨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髋骨上,而要从里向外理解它的整体结构。
4.骨盆(髋骨、胯骨)可以把骨盆大结构理解为一个上大下小的盆或一个倒置的灯罩。
从体表结构看,骨盆的骨骼结构并不和盆腔体块完全一致,原因是骨盆侧下方衔接着股骨,股骨大头和大转子等形体把盆腔的外形从髋骨本身的大小,变成了大转子处宽于髂骨处的正梯形,加之骨盆的周围,尤其是臀部有发达的肌肉,也改变了骨盆的外部体块。
因此对骨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髋骨上,而要从里向外理解它的整体结构。
结构要点:A.对骨盆的理解最重要的不仅是理解其宽度,还要认识其厚度,要立体地理解认识骨盆。
B.骨盆是由左右对称的两块髋骨连接脊柱的骶骨形成的盆状,简称骨盆。
C.左右髋骨在人体正面的连接点称之为耻骨联合。
在瘦人身上,耻骨联合很明显。
耻骨联合正好是人体的1/2处,是比例中重要的标准点。
D.在骨盆中骶骨属于脊椎的一部分,但它是人体背部在盆腔外形中其重要结构作用的骨骼组织。
E.骨盆上缘为髂嵴,这是人体腰部、髋骨的分界岭,是显露于体表的重要结构组织。
较瘦的人髂嵴在这里形成向外突出的阶梯,较胖的人和较健壮的人的髂骨上至在这里形成一道凹槽。
在艺术表现中,此结构在人体比例、盆腔的扭动方向、盆腔左右对称关系和盆腔的透视现象方面,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脊椎形体的弯曲变化3、胸廓的个体差异4、骨盆的个体差异二、躯干的肌肉躯干的肌肉分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
具体肌肉如下图:前锯肌起于2-9肋骨侧面,从肩胛骨下穿过止于肩胛骨直缘。
前锯肌加强了肋骨起伏,它和背阔肌、腹外斜肌相交形成7、8个锯齿状结构,我们通常能观察到的是与背阔肌形成的4个锯齿1.胸大肌起点:锁骨内侧1/2处,胸骨第7肋骨。
止点:肱骨前侧上端。
作用:将肱骨拉向躯干,并辅助上肢内旋。
结构要点:A.健壮男性的胸大肌宽阔而厚实,高出胸骨和肋骨很多,形成高起的体块。
B.女性的胸大肌在乳房之下,形体表面几乎不其结构作用。
C.胸大肌和肱骨相连的止点上下交叉错位,从胸骨第7肋骨伸展出来的肌腱组织止于肱骨连接处的上端;从锁骨伸展出来的肌腱组织,止于肱骨连接处的下端,在腋窝处形成麻花状转折。
2.腹直肌起点:胸骨下端,胸骨外第5、6、7根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