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将豪放词推至一个顶峰。
辛弃疾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
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风格特征:豪放、悲壮、壮阔。
3、背景知识1.《水龙吟》: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自他从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他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因为他的几种特殊身份,朝廷难以信任他: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由于这三重身份,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
辛弃疾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却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4、晓常识楚天: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这一带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管辖。
泛指南方。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吴地(今苏州一带)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
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常见的一种,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钩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5、导入新课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二、初读全文,积累字词,梳理大意。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遥岑远目_______ ②玉簪螺髻_______ ③鲈鱼堪脍__________④倩何人________ ⑤揾英雄泪_______答案:cén;zān jí;kuài;qìng;wè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②断鸿声里:失群的孤雁。
③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
④倩何人唤取:请。
⑤揾英雄泪:擦拭。
⑤忧愁风雨: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①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 ①玉簪螺髻 ______________答案:1.看,望; 2.像海螺形状的;3.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人道寄奴曾住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答案:后人说4.根据画线处指出句式的特殊之处,并翻译句子。
①遥岑远目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②落日楼头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倒装句,应为“远目遥岑”; 眺望远处的山岭;2.省略句,应为“落日斜照楼头”;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明确:李贺也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明确: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2.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明确:“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景色特点如何?明确: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
作者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
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明确:指自己。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对辛弃疾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
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检测部分】(A层)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随天去秋无际际:边际 B.鲈鱼堪脍脍:把鱼、肉切细C.赢得仓皇北顾顾:回头,回头看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饭量解析:选D “饭”是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2.下列各项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封狼居胥。
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A.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D.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答案:B 解析: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对应人物即可。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的“樯橹”“金戈铁马”“红巾翠袖”均为借代,依次代战船、精锐部队、女子。
而C项中的“雪”是借喻,比喻浪花。
4.下列语句中的加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 风流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答案:A 解析:B.“断鸿”指失群的孤雁。
C.“风流”指英雄人物。
D.“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5.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