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络筒机主要技术特征综述

自动络筒机主要技术特征综述

Perla-A型毛羽减少装置,实质是一种假捻器,在示意图4中可知上端为加捻区,下端为解捻区,,它和细纱机的卡摩纺(com4)把毛羽在纺纱过程中吹捻在纱体中完全不同,虽是假捻,但对改善外观仍有一定作用。
Peral-D型是机械式毛羽减少系统,具有比Peral-A型更显著的毛羽减少装置,如图7。Peral-D也是一种假捻装置,它有二组位置交*的摩擦盘,作反向高速旋转,把毛羽捻压于纱体表层。、
通过上述张力均匀控制装置后,在保证筒纱质量情况下,一般都能适当提高络纱速度lo%左右,并对单纱强力和单强CV%值都有改善。
1.1.3毛羽减增装置
络纱工序是纱线毛羽增加最多的工序。由于无梭织机梭口小、速度高、纱线间摩擦、碰撞机会多,其作用强度也高,所以纱线毛羽对无梭织机的织造影响较大,比有梭织机更为突出,因此在无梭织机日益发展的今天,控制纱线毛羽的增加,是高速织造的关键。
德国赐来福公司338型自动络筒机的捻接器有标准型、热捻接器、喷湿捻接器以适合各类纱线的需要。
日本村田公司的捻接器为卡式空气捻接器,三段喷咀捻接器,前者适用于除毛纱以外的各种纱线,后者适用于毛纱的捻接加工。
新一代自动络筒机在清纱和捻接技术方面,基本上和原型号相类似,改进不显著,由于高性能电子清纱器和捻接器相配套,也就能生产"无疵无结"纱,这对提高高速无梭织机效率和织物质量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日本村田No 21C型的张力程控管理系统,则采用开环控制系统。它的检测点在纱络下边管纱位置,由跟踪式气圈控制器(Bo1-Con)监测管纱的残纱量,通过电脑,对应管纱残纱位置,控制栅栏式张力器的加压张力,使络纱张力波动保持在最小范围内。2)为村田No.21c型使用跟综式气圈控制器时张力变化曲线;(3)为村田No.21c型使用张力管理系统即跟踪式气圈控制器和栅栏式张力器后的实际运行的络纱张力;(4)为村田No.21C型使用张力管理系统中栅栏式张力器的附加张力曲线变化。
快点播高清影视:收集
自动络筒机主要技术特征综述
自动络筒机自1992年开始研制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近几年我国从德国赐来福公司引进的Autoconer338型、日本村田公司No.21c process coner和意大利萨维奥公司的ORION型自动络筒机都属第四代产品,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它和第三代自动络筒机相比,在高速度、高质量、高劳动生产率、节能、节纱和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1.1.1清纱和捻接
电子清纱器基本上都采用乌斯特(Uster)和洛菲(Loepfe)生产的最新的微机型清纱器,不仅清纱工艺性能好,而且功能强,并且可和机上电脑联接,使清纱器的处理系统融合在微机内,做到电清工艺统一设置和控制,所以操作简单,故障率低,误切、漏切少。
新型清纱器如乌斯特"Uster Quantum"型及络菲"Yarn Master 800"型等还可检切异色纤维,但设置参数应恰当,否则检切率过高,影响效率。
纱线退绕过程中产生的退绕张力是变化的。一是纱线从管纱上退绕一个层次(即细纱的卷绕层和包覆层)时张力就波动一次。由于纱层上部退绕半径小,退绕角和纱管的摩擦包围角大,所以上端张力最大,下端张力最小。因此当纱线自卷绕层顶端向底部退绕时,张力是渐减的。由于卷绕层圈数多,退绕时间长,波动影响的时间也长;相反,当纱线自包覆层的底部向顶端退绕时,则退绕张力是渐增的,并且波动时间也短。总之纱线每退绕一个层次,退绕张力就产生一次波动。
意大利ORl0N型也可以选用计算智能卷绕(c·A·P)防叠系统,主要当筒纱卷绕直径与槽简直径成倍数比例(临界重叠卷绕直径)时,伺服系统发出指令修正筒纱和槽筒之间的传动比,以防止重叠。
日本村田公司除电子防叠外,还可选用Pac-21卷绕系统,它是通过一种新型的槽筒(过去称Super Drum)如图8,来实现防叠功能。
捻接技术都采用捻接器(空气、机械)取代打结器,为生产无结纱创造了条件。
意大利ORION型自动络筒机,在接头前,若电子清纱器检测从筒子上退绕下来的纱线有纱疵,则上捕纱器会继续引纱,直到剔除后再接头,而下捕纱器能通过传感器控制引纱长度,即上捕纱器引纱没有结束,下捕纱器在引纱达到要求长度时不会继续引纱而处于等待状态。同时由于上、下捕纱器、捻接器都由步进电机单独传动,各自独立受控制;如果两个捕纱器中有一个没有捕捉到纱头,则继续找头,而另一个完成捕捉纱头后处于等待接头状态,而打结器等待至两个捕纱器都达正确位置后才开始启动打结。这样就减少了压缩空气的消耗及降低了回丝、降低了噪音和机件磨损。
村田张力管理系统中加压张力的设定,只需输入纱线品种,支数和生产速度,计算机就会算出合适的设定张力。
这二种方式,从理论上说,闭环控制系统有滞后性,但从实际情况对恒定络纱张力的作用没有很大的差异。在检测方法上,欧洲是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而日本则用间接测量方法,即用数学模式根据残纱位置测算张力变化而调节加压--附加张力。二者都能达到络纱张力比较恒定的效果。
1自动络筒机的技术特征
国外三种自动络筒机的技术参数和特征汇总如表l。
1.1质量保证体系
络纱工序除了将管纱卷绕成有-定长度要求的筒纱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清除对后工序和最终成品质量有影响的各类有害纱疵,如大棉结、粗节、细节、竹节、双纱、股线缺股、藤捻等以改善纱线外观质量。
现代自动络筒机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有清纱、捻接、张力控制和减少毛羽增长等方面,现简述如下:
据村田公司介绍,采用PerlA/D型毛羽减少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准备和织造工序效率:
(1)改善提高了单纱强力:单纱强力值提高3%-17%,单强CV%减少4%-6%。
(2)提高整经和浆纱效率;500万根码的停台次数,整经由普通的0.75根降到0.4根,浆纱由0.2根降到0.08根。
(3)提高布机效率,喷气织机生产T/C45 110×76细布的台时断经由0.7根降到0.4根,台时断纬由1.3根降到0.65根,布机效率由9 2.5%提高到96.5%。
关于验结,德国338型、意大利0RI0N型一直采用空气捻接器后电子清纱器的配置,所以验结都在纱线通路中解决。而村田公司的自动络筒机长期采用先清纱后捻接的配置顺序,为之还需要一套机构来解决此间题。这次N0.21C型自动络筒机,纠正了过去传统的不合理的配置顺序,改变为先捻接后清纱,因而也可在纱线运行通道中自然解决,简化了机构,提高了质量。
第二是从大纱到小纱的波动。由于管纱退绕的层次逐渐下降,气圈高度、气圈节数、纱线对管纱表面和纱管的摩擦纱段都相应逐渐增加,摩擦包围角也相应加大,因此退绕张力明显变大。尤其当接近管底时(满纱l/3左右),由于纱线的管底结构不同,纱层倾斜角迅速减少,使摩擦纱段的包围角增加,因此退绕张力加剧增长,为满纱时的3倍左右。
Pac21除槽筒沟纹采用2槽及3槽加2槽外,另有一个机械跳线结构(Yarn Path Switching Device)在易发生重叠时,自动伸出、缩进改变纱线沿2槽及3槽进行交替卷绕。在完成防叠任务后,系统恢复原来的卷绕顺序。
普通槽筒一般为2槽或2.5槽,左右相同的一种沟槽。而Super Drum则同时具备2槽及3槽二种沟槽,向右方向为2槽,向左方向为3槽及2槽的二个沟槽。
在正常情况下,向右2槽、向左3槽(平均2.5槽)卷绕,当筒纱直径达到临界重叠卷绕直径,易发生重叠时,Pac 21卷绕系统使向左卷绕时由3槽改为2槽交替卷绕(平均2.5槽),这样破坏了重叠交*点,使卷绕更平整。
其他如络纱速度和纱线特数等都和退绕张力成正比,但整个过程中不会引起张力过多的波动。
总之,在整个退绕过程中,管纱自满纱退绕到空管是引起退绕张力不匀的最主要因素。
(2)张力均匀控制装置。络纱张力是由退绕张力和附加张力组成。
第三代自动络筒机(德国238型、意大利Espero型、村田No7-Ⅱ型)的络纱张力控制是随机的,即附加张力是事先设定的一个不变的张力补偿值,它不因纱线退绕张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会造成卷绕不匀和在下游工序退绕时纱线张力的波动。
新型自动络筒机则采取了新的张力控制措施,即附加张力是变化的,它随退绕张力变化而反向变化,加以调节、补偿,使络纱张力保持恒定。这一系统由气圈破裂器、张力器、张力传感器及自控元件组成。
德国Autoconer338型的自动纱线控制装置(Autotense)及意大利ORION型都采用闭环控制系统。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示意图如图l。张力传感器安装在卷绕纱络的清纱器上端槽筒附近,瞬时检测纱线退绕过程中动态张力的变化值并及时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相应调节。当纱线张力变化时,传感器中的弹性元件发生变位,改变输出的电流或电压数据。此信号传输到单锭电脑中,经计算机处理后,将需调整的信号再传输给张力器,张力器中的电磁加压则根据输人数据大小使压力增减,用以调节补偿,使络纱张力趋向恒定。
由于我国引进时间较短,因此尚无相关资料。
据介绍,德国赐来福公司已专门为Autoconer 338型设计了"Topgrade"防毛羽喷咀。
1.1.4防叠系统
德国赐来福338型及意大利萨维奥ORl0N型自动络筒机在槽简直接驱动的基础上均采用电子防叠的功能。根据设备运转及设定的防叠参数进行电子式"启动--停止"的自我调控方式,实现瞬时加速及减速改善电子防叠性能,改善卷装成形、防止紊乱纱层的产生。
日本村田No.21C型最早推出跟踪式气圈控制器(Bal-Con),它改变传统的固定式气圈破裂器为随着纱的退绕而自动地逐渐下降的升降式气圈控制器,使管纱在退绕中始终保持单气圈的张力稳定的气圈控制装置,使刚退绕出来纱线和管纱锥形纱层及纱管间的摩擦降到最低,从而使退绕过程中毛羽的产生可以显著地减少,使用新型跟踪式气圈控制器后,即使络纱速度在1300 m/min和1500 m/min高速条件下,毛羽量都较旧型气圈破裂器在1000 m/min时为低。
日本村田No.2lC型增装了毛羽减少装置(Perla-A/D)该装置位于栅栏式张力器下方,Perla-A形状如示意图4。其机理是在圆形内腔有一压缩空气咀,喷出气流使运行中纱线在圆形腔内旋转并贴附在腔壁上,将蓬松的毛羽捻附在纱体上,结果使毛羽减少,外观改善。如图5。并且筒子在高速退绕时,张力低而较稳定,如图6。因而可以减少弱环纱和脱圈造成的断头。经毛羽装置一各挡次毛羽增长率以及毛羽指数都有降低,尤其3mm以上的有害毛羽较为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