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紧急呼吁》强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二、研究内容(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开展经典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3)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4)培育学生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良好品行。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更了解古老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5)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

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初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记叙文,写真人真事。

中期,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书评以及各种实用文。

后期,可以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

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本校的1至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经典诵读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四、实施内容1.音乐读经: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

2.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识字量的增加,即可鼓励提前阅读,让儿童提前养成自学的能力。

阅读教学应该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读一本,读多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再读一本。

前者是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是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于厌恶读书,一生不懂。

五、实验规模1.全校性实验:学校规定各年级所学内容(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2.班级性实验:学校在一至六年分别设立七个实验班,学校提供《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教材。

六、实验工作细则1.其他课程调配:维持正常排课,教师只须占用自习课等零碎时间。

2.教材需求:《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读经教本。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

”以上经典诵读教法的重点是: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

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办法多听多念。

念至熟习乃至会背,即达教育目的。

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只须多念背,不须着意讲解。

阅读指导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不必规定写心得报告。

4.教学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即可。

由语文、音乐教师取自每节上课铃响后五分钟至十分钟或自习课为经典诵读时间。

五、教学进度.第一学期,每天进度约五十字。

第二学期,每天进度约一百字。

音乐读经:在学校、家中让学生听古典音乐。

课外阅读:教师每周一次调查阅读数量,每月一次检查阅读书目。

六、教学评价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前一天的的进度或几天来的复习。

评价时间最好在早自习时间考组长,会背就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

组长利用下课时间检查其他同学,完全熟背的人就给一百分。

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查的,教语文教师特殊处理。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一百分。

、七、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09.3——2009.6)1.制定课题方案和活动计划。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3.购买《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读物。

(二)实施阶段(2009.8——2011.7)1.确定教学实践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案,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篇二:中华经典诵读结题报告关于《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

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

一个民族的精神痕迹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而经典作品就仿佛一条条珍贵的深深的痕迹,它烙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

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

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研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开展把语文和音乐学科的整合,《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1、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创新环境,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的研究。

环境建设能为学生学习经典创设浓浓的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及佳作佳句。

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并印刻脑海。

(2)布臵作业,巩固古诗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的研究。

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的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的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

(3)补充资源,拓展学生经典诵读视野的研究。

在学生读完某一经典后,可以经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生学习了《早春》这首诗后,然后搜索与春有关的相关诗文,看看他们是从哪个角度定春的。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经典,探索经典的兴趣。

(4)善于评价,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学习热情的研究。

除过程性评价外,也进行书面测评另将学习成果多样化。

通过朗读,吟唱,绘画,表演小品将诗写成书法作品等形式评价学习成果,激发学习激情。

(5)开展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研究。

定期举行朗读比赛,分个人、双人、多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举和参与的积极性,把古诗文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读、作诗画、课本剧、编故事等激发学生自由探究古诗的兴趣。

2、几个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

“双文”分别指的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读、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100余首诗词外,和选相关的经典诗词。

诵读的经典文集主要是《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经文原则上是通读。

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将选读主要的精彩华章佳句。

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和美文,以达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促使我校师生自身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有效地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