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在高中新课改的形势下,史料教学日益被重视起来。

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考试命题、教学情境的营造、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历史思维与意识的培养等,都需要丰富多彩的史料。

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史料就成了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史料史料运用探究
历史学习和研究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

所谓史料即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英国schp 研究组认为“如果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知识结体,那它是什么?我们建议,将历史视为一些过去所遗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学家乃用这些材料来作为关于过去的证据。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学生、教师和历史学家为重建过去而进行的一连串活动,亦因此而使它对他们而言变得真实与有临场感。

此种历史知识观应用于教学方式上,即意味着学生应该对于各种一手、二手的史料进行探究活动。


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史料教学的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建议,史料教学成为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运动史料,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意识,精选史料,合理设问
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重难点的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

另外教材中提供
的素材一般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比较贴切,教师要充分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课本中心内容出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合理整合史料,设计问题。

合理的设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不能让学生从书本中找到现成答案,要有适当难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

设问要高质量、富有启发性、规律性,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

二、注意材料的甄别
1.注意材料的校对
在引用史料时,应仔细揣摩上下文,对拟引用的史料进行反复斟酌,弄清文字的准确含义,然后再加以引用;转引时也要认真思考,查证,把握其准确含义。

我们可以采用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归纳的四种方法对史料进行校对: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对中学老师而言,比较实用的是对校法,即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这是校勘中最简单、稳当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校异同。

对于有讹误的史料,可以用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

凡是本书采自前人版本的,可用前人之书校定;如本书曾为后人引用,可用后人之书校定;其史料如同时被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书所载,可同时用转载之书校之。

2.注意材料的出处
出处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段史料的来源、作者,呈现其主观性和时代性,更有利于学生做出客观判断。

3.注意材料的价值取向
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的任务,因而选择的史料要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加强对学生史证意识的培养,指导其解决材料的方法
1.加强对史料的研读,加深辨析理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读透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含的意思,指导学生能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特别是对同一事件不同的历史论述,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论。

2.对材料精心设问,指导学生正确提取信息
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这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

问题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创造性大打折扣;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针对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材料处理的基本技能,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历史》)等等。

操作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而提取解
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3.进化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的观点
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的过程,通过概括与归纳,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并作为证据来解释和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强化“史由证来”的意识。

总而言之,正确运用史料,提高史料运用的有效性,是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盐城市第一中学历史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