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摘抄)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史料以教材重、难点为依归,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被大量引入中学历史课本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等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
创造性地运用史料是指在材料的解析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并能进行逻辑验证。
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走向培养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的境界。
同时,教师还必须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以“论从史出”为圭臬,恰当补充部分课外史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史料等。
一、引言与其他知识类型不同,历史具有两大特性,即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史料而并非历史本身。
在认识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主体和客体在时空上的异位和分离。
故“史料”便成为人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构建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
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人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史料可谓浩如烟海,其种类不可谓不多,有典籍、笔记、民谣、碑文、图表、实物图片、考古资料等。
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故史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教学或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归,做到言之有据。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明确规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最近几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增加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历史材料,它一方面犹如开启了一扇扇历史尘封之门,将一幅幅绚丽多彩、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借助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运用史料进行论述,以期对史料教学有所裨益。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重要性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日益彰显,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求突出本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厚重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
如果我们获得了对于某个时代的历史感,那么,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理解中都会是题中应有之事,是理所当然的。
否则,许多历史现象都令人不可思议。
”所谓历史感就是一个人对历史在不断发展、自己时刻处在历史之中,在内心是否有感觉。
培养历史感既不能依靠消遣性的历史“戏说”,也不能盲目相信荒诞无稽的历史虚构。
而必须从广泛阅读大量真实的历史材料、通达古往今来之史迹中去体验、想象和感悟才能获得,故《三字经》日:“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如亲目。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古籍原文和古人的原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历史教学更具时代气息。
譬如,在教学西汉王国问题时,教师可恰当引述晁错有关“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这句话言简意赅,它将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人木三分、淋漓尽致,并把西汉王国“尾大不调”、分裂割据的态势凸显在学生面前,使之有身临其境之危感。
质言之,历史教学中,往往简短的一句原话或一段原文,就能把历史感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使学生倍感学历史犹如饮陈年佳酿,回味无穷。
2.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指学习者乐于接触、认知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世界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云:“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兴趣能赋予学习者以神奇的内驱力,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把学习历史当做一件快乐之事。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可以成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源。
如在教学东汉末年各军阀集团割据混战、致使社会生产大受摧残时,可以引用曹操著名诗篇《蒿里行》中的诗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勾勒当时的历史画卷,使他们犹如亲身感受到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景况。
又如在讲述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时,课文中引用了当时在民意流传的一首歌谣:“打破简,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在这里,“筒”与“童”谐音,指童贯;“菜”与“蔡”谐音,指蔡京。
该歌谣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对朝廷奸臣的无比痛恨,盼望过上太平日子的美好憧憬。
诸如此类,蕴含吸引力的史料,课文中可谓比比皆是、府首即拾。
3.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知识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的实质就是一去不复返,因此,过去性是历史知识最为显著的特点。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这就给中学生理解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他们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强。
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机械记忆教材中现存的结论,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
而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历史。
譬如,在教学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英国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议会上一番讲话可谓为殖民主义的罪恶做了很好的注脚。
他大言不惭地表白道:“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
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
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虽然克莱武的这一番“自供”无耻至极,但却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殖民主义的血腥性和残醋性,从而加深了其对地殖民主义罪恶的理解和领悟。
4.丰富学生的情感历史学科作为文科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蕴藏着厚重的人文主义因素。
史料作为构成历史的材料虽然是死的,但其精神内涵特别丰富,本身蕴涵着强烈情感因素,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塑造其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以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譬如,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图画《苏格拉底之死》,并结合文字材料饱含深情地叙述:“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
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了眼泪。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苏格拉底用如此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向人们诠释了他对美德的理解:知识即美德。
从苏格拉底视死如归的悲壮行为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其热爱知识,为了捍卫真理,既不惧怕权贵也不在乎冒犯大众,对世俗成败不屑一顾;虽然苏格拉底受到了不公正的死刑判决,但他并不肯违背国家法律而求生。
这种勇敢悲壮的殉道精神会使学生的人格情感受到强烈震撼。
5.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历史教学旨在使学生成为有思想头脑的人,而不只是让他们简单地背诵某种现存答案或某种权威性的解释,在历史教学界,这已成为不争的共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并根据学情,向学生介绍比较盛行的多种说法、诠释和观点,如此,则可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何人、何时、因何事而做出的,对历史进行直接探索研究,从而使教材中的结论获得佐证或者得出新的看法。
学生经过如此一番的探究过程,就摆脱了死记教材结论的弊端,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
譬如,某位学生在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时,他吃惊地发现这是一部很好的环境保护法。
因为《田律》中有这样的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
”他据此认为这是世界上环境保护法之滥觞,是文明古中国一朵骄艳的奇葩。
可见,这位学生的思维很独特,表现出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精神。
三、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史料既然在历史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将其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充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史料在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但没必要也不可能都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史料,然后,在备课时将这些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反复斟酌,使其融人教案之中,以实现重点解决、难点突破。
例如,关于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问题,课文中引用了一段原始材料。
(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高一历史新课程·2004人民版) 此段史料是对教材正文的阐释和补充,它不仅印证了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史实的存在,以及郡县制实施的过程,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提高了学生对新旧制度的辩证认识:郡县制对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有利,而分封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废除是历史的必然。
另外,有些史料还设计了质量较高的思考题,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按照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题,充分挖掘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没有搭配思考题的史料,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粗阅”而过,而要联系课文内容,认真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
例如,教材中有一段史料摘自林则徐上道光皇帝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