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完整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

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一史料的主要类型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

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

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

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

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

《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2)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

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和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种推理学问。

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已提供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促进学生神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三、史料教学的主要方式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从这段(些)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史论结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例如: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5分)(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6分)2.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

4.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四、史料收集的主要方法1.从历史著作中收集史料我们要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搜集史料有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平时有意识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史料引用比较多的著作,从中搜集我所需要的史料。

尤其是近年来,从整体史构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文明史构建的《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与国际合作相关的《大国崛起》的解说题、从现代化史观构建的著作。

2.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史教师的手边都会有几种历史教学类的期刊,多数期刊都会刊登优秀案例。

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同仁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案例里面的史料摘录下来,为我所用。

我手里每年都订了《中学历史教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这些杂志上能比较贴近中学实际地介绍史学研究前沿的一些成果、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更有不少思路可借鉴。

(如去年一诊的晚清三新政题,还有其它的一些期末题、单元题)还有《高中政史地》《高中历史》等杂志均可用。

3.从历史试题中收集史料现在考试对史料越来越重视,材料题也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各种复习资料也因此挖空心思更新史料。

由于考点都是对应课本的知识点,这些史料自然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

并且,这些史料又体现了命题人的思路,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最合适不过了。

① 4.从网上按主题收集史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材料,为我所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人民教育网等上有大量的新题可以选用或改编;按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可能设计图片材料题。

五,史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为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在使用方法上还不够娴熟,因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史料运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出现有效性偏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1、史料运用只是招牌,学生未能从中获取任何史学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2、史料堆砌,与主要历史知识关联不紧密;3、史料有误,给予学生错误信息,构建了错误的历史情景。

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史料运用不充分在学习中,“论从史出”大致有以下步骤: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论从史出。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也应遵循这几步进行,某一步不到位即会导致史料运用不充分。

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研读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史料理解不透,也就谈不上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史论或问题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得出,这样的情况致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课标》中所要求的“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历史学科能力。

2、 史料失真失准史料从内容上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大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实物、口碑三大类。

因为史学研究是依据史料进行的,因而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史学研究首选的是直接史料,间接史料运用则要多方印证。

现代信息技术为查找历史资料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弊端。

网络上所提供的史料多为转手的间接史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需要考证,但一线历史教师受时间和阅读面的限制,对网络上查到的史料不进行考证而直接使用,时常会发生史料有误的现象。

此外,别人论文或资料中转引的史料也应考证,多次转引容易出现讹传现象。

一旦史料有误,给予学生的信息以及学生据此建构的历史情景和历史知识也就出现差错了。

另外,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断的现象,常常有失妥当。

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走“戏说”路线的绝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教学资料,即使非“戏说”类也很难成为真实可信的史料,比如七年级下册教材引用了电影《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场面图,此场景就算是根据文字材料再现,也很难做到绝对准确,所以给予电影图片不如给予文字史料让学生自己建构历史情景更为妥当。

电影和电视剧,只有在将来研究传媒史或生活文化史时才能成为可信的真实史料。

六、引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1、合理选用史料(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沪版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

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

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

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准确节录在教学设计和试题命制中,各种新史料的涌现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是,由于在引用史料时操作不够严谨规范,造成了一些偏差和问题,给教学与评价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要秉承史学传统中的“实录”精神,严谨而科学的对待史料。

只有对史料谨慎节录,准确引用,规范呈现,才能更加高效地运用史料,更好地贯彻“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课标理念。

3.忠实原文中学史学传统中历来十分重视文字的推敲运用,增减改易细微之处能带来表意上的巨大变化。

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微言大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字千金”的故事更是真实的写照,《春秋》一字可以寓褒贬,《通鉴》一字可知兴替,历代治史者都把严谨放在第一位。

因此,无论命题还是教学,引用史料时都要绝对忠实于原文,不增一字,不改一字,对需要增加文字以助于学生理解的,增加部分要用括号标出;对于需要删节的文字要反复推敲,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在删节处用省略号标出。

4.正确价值导向一般地说,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三大任务。

其中道德教化是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杰出的历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留下了丰富的嘉言懿行,教师应积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般地说,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三大任务。

其中道德教化是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杰出的历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留下了丰富的嘉言懿行,教师应积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5.增强针对性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但要注意在体现了选择史料内容的针对性的同明,不能导致史料在真实性和科学性上产生问题。

6.难度要适宜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