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拱桥名师比赛教(学)案设计说明

中国石拱桥名师比赛教(学)案设计说明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理清本文结构(分为三部分)2、明确作者以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并且运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重点)3、熟知本文运用的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重点)教学设想《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笫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

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有了初步了解,所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无须再反反复复讲授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本课是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太大难度。

我以本课的说明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州桥和泸定桥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和哪些说明方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分析本文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教学课时:2个课时教学工具粉笔、黑板、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桥,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类型的桥呢?(引出石拱桥,出示石拱桥的图片)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请同学们看看图片,说说你眼中的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刚刚回答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茅以升先生学习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看看中国石拱桥到底有什么特征,为何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二、作者简介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长江大桥的建造。

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

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

著有《钱塘江桥》、《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中国古桥与新桥》等三、初步感知,理清结构1、•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容。

2、本文的说明事物是什么?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州桥和卢沟桥?(中国石拱桥,州桥和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代表)3、快速默读课文,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形状、特点:成弧形,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第二部分(第3-8段):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本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3段):概括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广泛。

第二层(第4—5段):以州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层(第6—8段):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9段):分析中国石拱桥有这样光辉成就的原因第四部分(第10段):我国解放后桥梁事业的发展,并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4、根据刚刚给课文分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特点吗?具体分析。

(总分。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这一段,说明了世界桥梁史上所有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这是总的方面。

入后即说到个别: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再往下说,又以中国的石拱桥为总的方面,以传统的石拱桥和解放后新建的石拱桥为分的方面(两方面)进行说明。

这是写《中国石拱桥》的总的思路。

)5, 在总分的整体结构中,包含了几个结构的构件,请举例说说。

(第一段:总分事例式。

第一句是总写,后面两句是分写,举出两个事例说明桥与“虹”的关系,全段的总说很精练,分说很生动,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第五段:总分要点式。

总说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分别用(一)、(二)、(三)、(四),四个分点来说明州桥的特点;第九段:总分主次式。

所问为本段的总说,答为分说,分别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说明原因)6, 阅读课文1、2段,总结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7, 中国石拱桥和世界普遍的石拱桥的特点一样吗?同学们刚刚看图总结出的特点是否正确呢?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课文第三段。

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板书: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8, 为什么我国石拱桥会有不少惊人的杰作呢?(课文第三部分)9、总结这堂课的主要容。

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石拱桥待点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读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本课的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石拱桥具体有什么特征、这节课,老师设计了四个问题,我们一起在文中寻找答案。

一、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在介绍时,应该说清楚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使读者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荻得一个正确的概念。

《中国石拱桥》是抓住事物的实质,有目的地进行说明,我们知道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中国石拱桥,那重点突出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突出的?(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

作者通过举例子的方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顺便复习了上节课容)1. 试以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课文第四、五段。

州桥历史悠久,结构特点: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弓。

②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③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④全桥结构均匀。

体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大小不一)2. 根据四五段的容,划出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3. 作者是如何说明卢沟桥的特点的?(课文6、7, 8段卢沟桥的结构特点: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 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4•作者以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它们之间除了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外,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两座桥的。

但各自侧重点不一样。

)二、说明文说明事物就是要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有步骤、有层次的逐一说明,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说明对象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它的条理安排是怎样的?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说明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顺序。

它是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在逻辑关系来说明的一种顺序。

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概括到具体;2.由主要到次要;3.从原因到结果;4•从整体到部分;5•从特点到用途;6•由个别到一般;7.由具体到抽象等。

(本文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在说明桥梁结构时,又是由整体到局部为序,例如“由一般到特殊”: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概括)一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一州桥的特点(具体)、卢沟桥的特点(具体)。

又如"由整体到局部”:"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整体);“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由28个拱圈拼成……”(局部)。

再如“由先到后”:"旅人桥”、"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逻辑顺序)。

以上说明顺序很多时候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相互综合运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座桥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序。

)1.作者在介绍州桥的特点时,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的特色与四周景色配合的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州桥的四个特点中,②、③是不能互换的。

因为大拱两肩上的两个小拱既是州桥首创肩拱的主要特点,又是从外观上直接可以看到的美观形式。

而28道拱圈,则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且需在桥的底部才可以看到。

所以作者是按其特点的大小介绍而不是按拱的大小介绍)三、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要准确地如实地反映所要说明的事物, 就应该做到语言运用上的准确,遣词造句要实事.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

《中国石拱桥》确实是这样,有表示估计、表示程度、表示时间等限制作用的词语,根据这几种类型找岀文章中相应的词语,并说说其为什么具有准确性?(由学生自主寻找,老师补充。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课后习题第二大题答案1.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意思是有文字记录的, 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3. "几乎"这里表示一种约数,强调了石拱桥分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这样写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否则就与事实不符。

4.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表明这种情况就是在文中所指的时间节点上成立。

"可算” 是一种推测,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

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

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 “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四、事物的特征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作为说明文,要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得准确、清楚、具体,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釆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

《中国石拱桥》一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具体作用?(学生自主寻找,教师补充)(部分参考)(1)列数字: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

82米,两端宽9。

6米,中部略窄,宽9米。

(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州桥"雄伟”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