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你的思维能力(中学生)(上)汇总

如何培养你的思维能力(中学生)(上)汇总

如何培养你的思维能力(中学生)(上)
1.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尽管思维有其总的规律,但由于各学科的特点不同,所以思维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在不同学科内的体现也各有侧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不同学科过程中,注意培养不同的思维品质。

逻辑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共同点,也是数学思维的基础。

如平面几何就是在几个公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方法推出一系列的定义、定理和推论,从而形成一个十分严密完整的体系。

它侧重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来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准确性、灵活性等。

立体几何则是在逻辑思维基础上,通过立体几何形状来培养立体思维和空间想像力。

运算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按着一定的法则、公式处理一些符号和文字,使推理按固定顺序进行,可有效地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等品质。

此外,不同类型的文章,思维也不完全相同。

如议论文,主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即利用论据通过论证的过程得出结论。

记叙文则主要是培养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但通过文章的结构、层次、联系则主要培养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思维能力。

当然,许多学科也不只是一、两种思维形式,更何况思维还是相互联系的呢。

我们这里谈的是主要的思维形式。

2.解题是培养思维的好方法
(1)要明确解题的目的。

很多学生往往只愿意解题,而很少思考为什么要解题;往往只注意解题的结果,而不注意对题目内在含义的理解。

其实,加深对解题目的性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的过程,就是在条件和结论、已知和未知中进行联系、沟通,进行沟通工作所使用的工具就是定义、公理、定律、法则等,是解题中的一座座“小桥梁”。

解题能否顺利进行,依靠我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也恰恰能在解题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在解题中培养思维能力比解题本身更重要。

这样,在解题中,就要首先确定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和隐含(稍加推导就可得出)的已知条件,然后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定理、定义、法则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由于所学的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如果能经常仔细考虑一下,为什么用这个而不用那个,应用这个有什么条件;为什么用这个符合题的要求,而应用那个则不合适这样的问题,就创造了灵活运用的条件,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还可以加深对定理、法则、定义、定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如果每一步运算和推导都是有根据的,即按着法则、定理去进行的(都有充足理由),就可保证未知和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加强了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由此可见,不断明确解题的目的,既可提高解题能力,又可提高思维能力。

(2)要正确对待解题中的错误。

解题中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首先,可能没有准确地把握已知条件,把未知错当成已知,而已知条件又不能得到恰当、合理和全面的应用。

这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不够。

其次,法则、定理、公式等运用不妥,形成生搬硬套的局面。

这是思维灵活性差的表现。

再次,是运算的马虎,这是由思维缺乏准确性和严密性造成的。

苏莹对各门功课都建有错题集。

她把每次考试、作业和练习中自己做错了的题,都记录在上面。

对这些错题,她都经过认真、仔细地琢磨,找出错误出在哪里、出错的原因,并对错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及时补救,把改正后的答案附在后面。

他还经常翻开“错题集”进行复习,慢慢地同样错误很少再犯,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要注意归纳解题规律。

题目浩如烟海,但许多相类似的题目的解法基本相同,同一类题目有大致相同的思路和规律。

例如,初等代数范围内的解方程组,都可通过消元、降次来解决;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应着重用整式化、有理化的方法,然后再按解议程的程序进行。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认真分析题目的类型,注意寻找不同类型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从大量习题中归结出一定的解题思路,解一题就可以代替解相似类型的许多题,同时对和这一类型题目相似、条件稍有变化的题目,也容易找到解题途径。

这是避免陷入题海战术的有效办法。

一些学生只忙于做题,不愿整理归纳,即使题目做了一大堆,也难以把握要领,以到遇到新的题目或条件稍有变化时就束手无策,不知从何解起,结果不但浪费了时间,也收不到预期效果。

这主要是没有充分利用解题过程来培养思维能力的原因。

3.要注意把握例题及其解题思路
许多孩子对书上的例题很轻视,认为难度不大,一看就懂,故不愿看。

其实,书上的例题往往是精选出来的典型题,对于孩子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于他们纠正解题中的错误思路具有启示作用。

例题所提供的思路,往往也体现定理、公式、法则、定律发现者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很有借鉴作用。

我们阅读范文(相当于例题)时,首先应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如果我们能追寻作者的思想踪迹,扣紧主题思想,步步紧逼,就会真正了解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然后再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特点。

在看例题时跳出例题,在读例文时跳出例文,和编例题、写例文的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则会发现另一个“天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