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鲁迅“闲话风”散文的特点。
2.探讨文章的深刻寓意。
过程方法1.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讨论和讲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明白生活哲理,体会思维的乐趣与思想的力量。
2.倡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己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理解鲁迅用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表达的深刻的思想。
2.了解表达思想的不同的方式,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引导联系时代背景材料和鲁迅其他作品展开议论。
2.引导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的魅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探讨文章的深刻寓意。
2.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1926年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8篇);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二、背景:1、《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鼓吹“特别国情”。
鲁迅的闲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2、细读课文,找找发生在文章写作时代的事件,说说是哪些因素促使鲁迅写作该文的“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军阀政府残酷镇压民众集会游行,反动文人甘当他们的走狗,常发表一些愚化民众的论说。
”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
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
“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三、解读课文。
(一)笔墨趣味在“闲话”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北京正是春末”。
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
“闲话”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载体,直面“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鲁迅不作“寸鉄杀人,一刀见血”的激烈的抨击,而是“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任心闲谈”,首先是作家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这也正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二)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3节),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二部分(4—6节),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三部分(7—8节),作者尖锐地指出,由于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所以,“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行文思路细腰蜂捉青虫→E君的发愁→历代统治者的“治术”→外国防民之法→无头仍有猛志创作思路残暴镇压,愚民言论(联想)→古今中外愚民办法(类比)→细腰蜂捉青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由此及彼,借题发挥。
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精神文明——精神麻痹术——历史唾弃范例“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细腰蜂的叙写在《春末闲谈》中起了什么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死不活状态。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的揭示出来。
文章进一步分析,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
封建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
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
文章以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凑效。
第二课时一、内容赏析:(1)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
“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2)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语,可引导学生例举发散。
(3)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春末,“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
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
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4).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和课文信息,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
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
“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5)“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
既有“闲谈”,必有“正说”。
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
[示例]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3.思想是禁止不了的!4.“造物主可恨”: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第三课时一、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诙谐幽默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学究口吻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仿词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
E君的幼稚无知与“我”的老谋深算两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
鬼且反对而况于官?刺讽比类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反语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二、知识性、趣味性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争“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三、总结课文: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
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的思考。
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四、思想是无法禁止的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
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
正如作者在七天之后所写的《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春末闲谈》一文中所列举的“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还有“特殊知识阶级”的“特别发见”,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繁琐的条款。
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
鲁迅的讽刺才能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旧时统治阶级迷惑人民的“各种麻痹术”和“不准集会,不准开会”等禁锢镇压百姓的权术,“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是“不能十分奏效的”。
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可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历史的必然!不作“人肉宴席上”的“醉虾” 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如何认识鲁迅,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战斗力和“匕首投枪”似的艺术风格,如何引导高中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磨砺透视现实的眼光,丰富人生的见识,滋润平和沉稳的心态,防止孳生偏激浮躁的情绪,是教学的难点。
读鲁迅,收获一份沉静,还是引发一腔激愤,属于截然不同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