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新区建设融资方案研究
兰州市新区建设融资方案研究
兰永康指导教师:王立治
内容摘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一个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物质载体,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兴衰和变化。
城市新区建设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新区建设融资存在资金短缺、资金利用低效率两大难题。
为了打破资金瓶颈,应根据不同的建设阶段,采用不同的融资模式并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
制定正确的融资策略,才能提高城市新区的吸引力,吸引资金的流入。
关键词:兰州新区融资分析融资策略
一、兰州新区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
(一)兰州新区概况
兰州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距兰州市区38.5公里,距西宁198公里,距银川420公里。
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兰州新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806平方公里调整为1700余平方公里,辖永登、皋兰两县五镇一乡,现有总人口10万人。
年均气温 6.9度,年降水量220毫
约米。
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座中四联,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土地和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开阔,适宜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横穿新区,水资源完全能满足新区未来发展需求;交通便利,连霍高速、京藏高速以及中川机场构成了立体综合的交通网络体系;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吉利汽车等一批产业项目入驻,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
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举全省、全市之力支持新区发展,计划经过5- 的努力,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当前已经有包括中石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吉利汽车、三一重工在内的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新区。
规划建设石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集群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五大片区。
经过5—的建设,兰州新区将发展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聚集、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
(二)兰州新区发展条件分析
1、兰州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区位较好,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优化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四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同时还具有面向东部成渝地区和关中—天水地区的重要区位。
既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扩散的优势,又有向西开放辐射的中心区位优势主要包括兰州、西宁、格尔木、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
兰州在新时期
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国家运输职能。
兰州新区是跳出老城发展新区,新城和老城的直线距离达40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大、成本高。
从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类似兰州新区这样的开发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方面包头,广州的高新区和西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先例。
兰州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兰州市财政收入少,实际可用于新区建设的资金更少。
面对新区建设巨大的投资需求,依靠兰州市自身的财政实力,难以建立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
据兰州新区分三年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开工的基础设施总投资458.77亿元,其中,市级投资仅2.2亿元,占0.5%;而自筹资金需求高达310.74亿元,占67.7%。
2、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兰州新区在能源及储备、装备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
兰州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兰州的产业优势,结合兰州城市的产业优势,新区的产业在能源及储备、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3、兰州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兰州新区环境容量大,污染物扩散系数高,加之空间区位、交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当前,兰州新区融资主体初步搭建,成立了兰州新区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组织报批25个批次(面积12181亩)用地指标;兰秦快速通道、秦川石门沟、黄羊川水库在内的10个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新区内已建成、在建和已签约项目79项,总投资879亿元。
二、兰州新区建设融资环境分析
城市新区的融资项目按其特性可分为盈利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
盈利
性项目,具有商业性、竞争性的特点,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例如,第二产业中的各类盈利性企业以及房地产、商贸、旅游等竞争性的第三产业。
这类项目的融资多数由政府确定项目,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大范围招投标,由私人组织投资建设。
公益性项目,具有公共性、外部性、长期性、巨额性特征,受益对象广,社会效益高于直接经济效益,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例如,城市交通、通讯、给水与排水设施、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西方福利经济学理论,市场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是失效的,公共物品提供的责任需要政府承担,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加以干预。
这类项目的融资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或需要政府参与。
按照项目区分机制,考虑有无收费机制及价值回报机制问题可将新区投资项目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
经营性项目,可经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有市场收费机制和资金流入,资金来源应以民间资本为主,经过市场化投资方式来实现,如收费公路、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等行业;准经营性项目,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并具有潜在的利润,但受政策面和价格不到位的制约,仅依靠项目自身的运营收入无法收回投资成本,须经过政府优惠政策或适当财政补贴维持运营。
准经营性项目的投融资能够依靠政府和市场共同解决,资金来源为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行业。
公益性项目,属于市场失效范围,项目效益主要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收费机制,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无法实现有效供给,这类项目只能由政府负责实施,资金来源为政府资本。
如城市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设施。
需要强调两点,一是要规避政府资本投入的低效率问题;二是要切实发挥政府资本对民间资本的种子带动作用,运用各种方法、
手段,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新区建设领域。
新区建设初期,由于基础设施尚未配套齐全,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发展环境还不稳定,国内外投资者多持观望态度。
因此,新区建设初期的总体融资模式应以政府主导型的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待投资环境明显改进后,转为以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为主。
政府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增信作用,注入优良资产,按现代企业机制,建立健全集“融资、建设、开发、经营”四位一体的投融资平台,实现资金融通、服务市民和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
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制约兰州发展的瓶颈难题,特别是随着省上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启动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更新,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打造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扩大投融资规模,加大资金供给,已成为实施“中心带动”战略和“再造兰州”战略的先决条件和客观需要。
(一)兰州新区财政压力较大
1、国家将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由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将立足于扩大消费需求,更加关注长期增长和内在增长,难以由稳健转向宽松,从而减少对投资的直接支持,大规模的政府性投资将难以恢复;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深化,地方政府进一步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受到掣肘;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也将压缩地方财政资金对其它固定资产项目的支出。
2、区域金融资源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中国区域集群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区域间竞争也呈现加剧态势。
国家很多区域规划明确了金融创新的内容,如天津滨海、重庆两江
新区等金融先行先试,获得发展先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进一步集聚长三角金融资源;中部地区纷纷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吸引省内外金融机构布局,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
与上述地区相比,兰州新区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金融效益不高,金融发展基础薄弱、金融资源集聚水平低,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吸引金融资源流入的能力有限,在金融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其它地区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兰州新区投融资发展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投融资主体运作模式落后
1、投融资主体单一
兰州市当前由城投公司负责土地储备融资,城建部门负责建设,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监管,融资、建设、管理分离,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且城投公司实质上还是政府运作,造成资金风险集中在政府部门,超高负债率和土地依赖性对今后发展极其不利。
2、投融资主体协调性较弱
当前,市城投公司属于准行政性质,部门利益交叉,管理条块分割,协调配合较少,造成融资效率不高,担保风险较大等问题。
同时,城投公司还承担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道路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涉及部门多,任务重,协调难度持续加大。
3、投融资风险逐年加大
当前市城投公司所筹资金主要是经过国家开发银行及其它商业银行借款取得,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模式,使得还本付息金额逐年增加,抵抗融资风险的能力持续降低,财务风险难以控制。
同时,由于责权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