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复习课件
一、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 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和情绪变化过程。
Biblioteka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 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修辞2: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
写出了荷花轻盈多姿、娇羞不语、饱满 盛开、含苞待放的情态。 拟人效果:增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修辞3:通感
定义:把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功能相互转化、彼此沟通来感知外界事物的现象, 叫通感。
荷塘月色
——朱自清
预习检测
煤屑 弥望
(xiè)
(mí ) (wěng) (miǎo)
梵婀玲 (ē) ) 鷁首 (yì
蓊蓊郁郁 渺茫
霎时 (shà)
脉脉 (mò)
酣眠 (hān)
敛裾 (liǎnjū) ) 幽僻 (pì 媛女 (yuàn) 峭楞楞 (léng) 斑驳 (bānbó)
三、赏析第五段:荷塘下的月色
1、动词的选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字对照流水,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 情态,化静为动; “浮”字写出青雾与荷叶荷花相互映衬的 状态,又写出了雾的轻柔。
2、通感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 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 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 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 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修辞4:叠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曲曲折折,写出荷塘的广度; 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 叠词运用效果:传神描摹出眼前景物;增 强语言的音韵美。
一、梳理作者的游踪和情绪变化过程
颇不宁静 暂时超脱 不宁静
出家门
赏荷塘
回到家
二、赏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修辞1:比喻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动飘逸的风姿。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 说明一个本体)写出了荷花晶莹剔透、纤 尘不染、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的特点。
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 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 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 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主旨探究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即结合作者 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合 理揣摩本文主旨。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 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 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 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 的方向。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 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 了他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 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 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