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48年6月18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声 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荷 花
月下荷塘
采莲图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 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 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一世界”是一 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 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境平和安宁,是 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 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 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 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 ,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 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圆形
结构
赏
失
四
宁
周
静
出家门
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
踱
宁
小
静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问题探究人物心情的变化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划分层次:
一、(1——3)观荷缘起“心里颇不宁静”
二、(4——6) 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 荷塘上月色 四周景色
三、(7——10)联想中回到现实
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经线: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 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服务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荷塘月色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 品 缘起: (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结 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构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分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析 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失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 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 样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不同 ?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 句话的作用? • 明确: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 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 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 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 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 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