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华大新高考联盟原创精准预测试卷(五)历史★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交融的加快B. 宗法观念的增强C. 变法运动的推动D. 自然科学的进步【答案】 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从三代至春秋,华夏始祖的神话由始祖不同逐渐演变为“共祖”或“同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华夏各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祖先同一的神话体系,选项A正确;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冲击,选项B排除;变法运动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神话传说无关,选项C排除;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相对落后,而且神话传说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把握住神话传说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神话传说的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
”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A. 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B. 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C. 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D. 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答案】 A【解析】【详解】从“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A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犁耕”,并没有具体涉及到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排除C项;农民思想没有在材料中出现,且成为社会共识也没有反映,排除D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在当时有利于A. 印刷术的普及B. 市民文化的兴起C. 道教的正统化D. 书法艺术的发展【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
4.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
”材料所指制度应指A. 世卿世禄制B. 三公九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六部制【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集体议政,决策、审核、执行分权运行,故C正确;世卿世禄制指古代官吏可以父死子继,世袭此职,时代享有该职俸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三公九卿制指中国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总管政治、军事、监察等事务,不符合“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B;内阁六部制,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无法体现“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5.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A.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其管理本民族事务B. 派驻专门官职,调节民族纠纷C. 废除土司制度,大规模改土归流D. 与土司联姻,恩威并用【答案】 C【解析】【详解】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
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废除土司制度,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委派官员管理的方式,故C正确;结合所学,明清两朝统治者废除土司制度,废除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A错误;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并非调节民族纠纷,排除B;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并非与土司联姻,排除D。
6.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 B【解析】“客户起移、不取主人凭由”等字眼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劳动力商品化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租佃关系在北宋并不居主导地位,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明初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 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B错误;内阁参与决策不是合法法,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8.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
雍正九年(1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
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
”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A. 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B. 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C. 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D. 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答案】 D【解析】雍正帝时期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是雍正帝的意图,排除;B项是措施,不是意图,排除;C项不是厉行海禁的原因,排除。
9.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
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
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
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答案】 A【解析】【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
10.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这一变化反映出A. 洋务运动的历史事实更加多元B. 历史叙述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C. 历史认识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D. 社会观念对历史认识影响减弱【答案】 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这一变化”是指对洋务运动从70年代的否定到80年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变化的实质是历史认识或历史评价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选C项;历史认识、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立场、价值观等影响可以多元化,但历史事实本身是客观的,无法多元化,故排除A项;80年代以来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叙述反映的是认识历史的不同角度,无法据此说明其更加接近历史事实,故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无论70年代还是80年代,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认识都受到了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没有减弱的趋势,故排除D项。
11.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
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