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作者:安康市科技局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27 文章录入:admin ]安康位于陕西省最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特征。
市辖 1 区 9 县, 200 个乡镇办事处, 2937 个行政村,人口 294 万,面积 2.35 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 92.5% 、丘陵占 5.7% 、川道占 1.8% 的。
安康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天然无污染的药用生物资源宝库,被称为“中药材之乡”。
为认真贯彻《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把“药、水、游”作为全市主导产业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做大做强中药产业,特制定《安康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八五”以来,安康把中药产业作为生物资源开发的重点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相继形成了以绞股蓝、黄姜、葛根为主的中药产业化开发格局,十余年医药加工产值增长了 9.4 倍。
2003 年,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达 83 万亩,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 12.6 亿元,实现 GDP6.5 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6.3% 。
(一)自然条件独特。
安康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气温 12 ~ 16 ℃,极端最低气温 -7 ~ -11 ℃,极端最高温度 42 ℃;无霜期 215 ~ 278 天,年日照 1660 ~ 1852 小时,年降水量 736 ~ 1238 毫米。
市内森林植被茂密,林业用地 2402 万亩,有林地 1761 万亩,森林覆盖率 50.2% 。
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全市汇集了各类经济植物 3300 多种,动物 430 余种,原生植物 600 余种,南北物种交汇,生物物种繁多,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市内降雨丰富,自产水资源总量达106. 5 亿立方米 ; 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 , 属国内少有的一类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它有害物质含量低,是天然无污染的生物药用资源宝库。
优越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份等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绿色药用资源,使安康成为国内环境质量优越、独特的生态区,是建立集观赏、旅游、保护环境为一体的生态型药用植物种植示范基地的最佳区域。
安康也是国内稀有的富硒地区之一,开发富硒保健食品极具优势。
(二)资源独具特色。
安康自古以来就盛产中药材,历史上被称为“中药材之乡”。
《唐书•地理志》就有金州杜仲、秦艽、黄柏等药材作为“贡品”的记载。
镇坪的黄连、紫阳的厚朴、岚皋的杜仲、平利的八仙党参等地道中药闻名遐迩。
200 多年前这里就是“山中药农过半,药商络绎不绝”。
据中草药资源普查,全市中草药种类 1299 种,总数占全省 53% 以上。
属于 2000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 290 种,占《药典》中药总数的 68.4% 。
绞股蓝、葛根、黄姜、黄连、当归、杜仲、淫羊藿、叶下珠、黄柏、厚朴、麝香、蜈蚣、熊胆、桔梗、秦巴硒菇、玄参、独活、云木香、川牛膝、猪苓、魔芋(药食两用)等产量居全省首位。
全市中药材野生分布十分广泛,仅野生葛根面积就有 80 万亩,属于《药典》规范以外的中草药有 1042 种,中草药的蕴藏量(不含矿物药)约为 9 千万公斤。
历史上传统出口的药材有杜仲、党参、川牛膝、银耳、银花、桃仁、柴胡等,主销香港及东南亚。
地道中药材近百种,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兴药的传统和丰富的资源为安康绿色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基地初具规模。
我市历届党委、政府都把秦巴医药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大优势产业来抓,在不改变野生药材品质的前提下,一方面模拟野生药材的生态环境,二十年前就对药材的良种选育、平衡施肥、测土配肥、高产栽培等技术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药材适生区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人工种植。
2003 年,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 83 万亩,野生中药材 100 多万亩,年采集量 39 万吨,实现农业产值 7.2 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 16% 。
黄姜、绞股蓝、杜仲、桔梗、天麻、秦巴硒菇、玄参、丹参、薄荷、板兰根、柴胡、山药、黄精、枣皮、银杏、厚朴、辛夷花等 60 多个品种在我市有一定面积种植,尤其以黄姜为最, 2003 年底全市种植黄姜 69 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基地。
药材种植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初步统计全市有 27.8 万户种植药材,药农从种药中人均取得收入 654 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 350 元来自种药。
(四)加工基础较好。
随着全市中药基地规模的扩大,依靠地产药材的中药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以黄姜、绞股蓝、葛根等为原料的一批中药制药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截止目前,全市拥有中药加工企业 40 家 ( 含医药中间体提取企业 ) ,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 5 家,通过国家 GMP 认证企业 4 家。
我市 299 户药品经营企业已有 109 户通过了 GSP 认证。
2003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5.4 亿元,实现税收 4000 万元。
形成了以黄姜、绞股蓝、葛根三大药源开发利用为主体的制药工业,以黄姜为药源进行生产的企业有 30 余家,生产能力为:黄姜干燥物1589 吨 , 皂素 900 吨,双烯 100 吨 ; 以绞股蓝为原料的制药企业有两家,生产能力为:绞股蓝总甙 20 吨,可加工绞股蓝 1000 吨,绞股蓝总甙片 3 亿片,绞股蓝皂甙胶囊 1 亿片;以葛根为药源进行生产的企业有五家,生产能力为:葛根素 10 吨,葛根素小针剂 500 万支。
以杜仲为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一家,已形成年产杜仲初胶一百吨的能力。
制药工业产品以三大中药资源的利用形成三大产品体系,共有六种剂型(片剂、胶囊、口服液、针剂、中成药、原料药), 112 个品种, 2003 年主要产品产量为:绞股蓝总皂甙 15 吨,绞股蓝总甙片 1 亿粒,绞股蓝总甙胶囊 0.5 亿粒,乳康片 1 亿片,葛根素 4 吨,葛根素注射液 200 万支。
以富硒保健食品和功能性保健品的开发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已开发的富硒茶、富硒米、富硒矿泉水、硒多糖产品、玉蚕胶囊市场走俏。
(五)研发能力良好。
全市拥有各类中药研究院所 24 家,政府设立研究所 9 家 , 民营研究院所 10 家 , 企业内设研究所 5 个,拥有北医大药物研究院徐世明教授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员 220 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的 40 人。
近年来,一手抓地产药材开发,一手抓中药研究开发工作,中药研发起步良好。
在中药材良种方面,我市先后选育出了三、四倍体绞股蓝和皂素含量高的黄姜品种;在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杜仲的环剥再生技术、黄姜人工栽培技术等一批成果大面积推广成功,黄姜人工种植、林麝驯化、活体取香等科研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新药研究开发方面,“绞股蓝总甙的制取方法”和“杜仲胶及杜仲浸膏同时生产技术”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市生产的葛根素注射液小针剂被评为中国公认的名牌产品,国内第一条年产 100 吨的杜仲初胶生产线已投产,国家级新药“股蓝泼尼松片”、“小儿上感口服液”、“羟乙葛根素”、“八宝素”、“乙肝清胶囊”、“玉蚕冻干胶囊”等新药完成规定的实验程序,进入审批阶段。
在中药提取物和药食两用产品的开发研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市研制“硒菇多糖”、“富硒保健系列产品”等已完成试验,正式投产。
目前全市批量生产的医药产品中有国家级新药 10 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项。
(六)市场空间广阔。
在我国乃至世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向高热、高脂化发展,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也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
在世界药品市场中,该类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市场状况日益受到制药企业、医药商业企业、投资机构和广大人民的关注。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国内外市场前景看好。
我市以黄姜、葛根、绞股蓝等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市生产的特色资源药品乳康片、绞股蓝总甙片、葛根素小针剂、黄姜皂素在国内市场均占有较大份额。
其中葛根素占国内市场份额 85% 以上。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中药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但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二是现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研究开发集成度低,品牌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市场开拓乏力,名牌优势没有形成,严重阻碍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三是药材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永续利用还缺乏科学的规划,资源开发利用无序,对珍稀品种缺乏保护措施;四是药材种植粗放,虽然面积大但规范化程度不高;五是无药材交易市场,使大量药材积压,销售受阻,制约了中药的发展,六是信息、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 , 中药产业的某些技术领域人才奇缺等。
这些问题须采取有效措施,急待加以解决。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安康中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创立绿色品牌为核心,以绿色中药强市富民为目标,着力打造安康药业品牌;实施科技兴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绿色中药资源,建立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材产业化基地;突出绞股蓝、黄姜、葛根三大特色药材深度开发,综合开发现代中药和保健食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中药药源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产品生产体系、市场营销体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市中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把安康建成绿色中药产业大市。
(二)基本原则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争创精品名牌,大力拓展市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发挥当地雨量充沛、雨热同季、资源丰富的优势,实行连片种植、合理布局,推进基地化建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重点建成几个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种植区或垂直种植带;以现有中药加工企业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加工业布局,分地区、分品种构建中药材初加工、深加工产业链。
3 、坚持技术创新原则。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与先进工艺研究开发新药品、新剂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和关键技术,全面提高中药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4 、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管理法》和种植、研发、生产、经营规范标准要求,加快认证步伐,形成从药材种植到药品进入市场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