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
【学习目标】:
1.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及春秋战国科技和文艺成果无不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知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
2.通过对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音乐方面的成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战国时期,各国兴修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中,以秦国修建的最著
著名。
2、都江堰在西北,由主持修建,是一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
成都
平原因此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三部分组成,收集了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4、战国时期,屈原运用和,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他的代表
作《》。
5、早在时代,我国就有了原始歌舞,传说舜时的《》已非常优美。
6、时形成了音乐教育制度。
时钟鼓之乐盛行,湖北随县出土的制
作精良,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是当时最珍贵的乐器。
7、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长沙出土的战国《》和
《》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二、合作探究
1、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它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
三、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四、课堂巩固
1、化水害为水利,是都江堰和长江三崃工程的共同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位于()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淮水流域D珠江流域
2、2010年春,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凸显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商朝D西周
3、春秋战国之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名医是()
A张仲景B化佗C扁D李时珍
4、被后人尊奉为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的是()
A孙膑B鲁班C大禹D廉颇
5、曾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著有《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的是()
A屈原B王昭君C孔子D孟子
6、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与屈原有关的放假日是()
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
7、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是()
A《离骚》B《诗经》C《管子》D《山海经》
五、课堂反思
第11课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在思想、文化上的成就,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学习难点:百家争鸣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1、孔子是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
一、2、相传,孔子整理了《》等书,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
他的弟子
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一书。
一、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是孔子的学说的继承人,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
“”,他主张实行“”。
一、4、墨子是创始人。
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他还主张选举贤能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批判贵族的奢侈浪费。
一、5、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一、6、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
一、7、军事家孙膑著有《》。
二、合作探究
1、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有哪些?
三课堂检测
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请问这位哲学家思想的核心是()
A“仁”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
2、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文中的“智慧”是指()
A“无为而治”B“兼爱”和“非攻”C“仁”和“德治”D实行“法治”
3、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墨子B庄子C孟子D孔子
4、《论语》记载提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董仲舒
5、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孔子兵法》B《孔膑兵法》C《甘石星经》D《道德经》
6、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理念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下列那些人的思想能够体现这一理念
的是()
①孔子②孟子③墨子④韩非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四、拓展延伸
材料一他主张“民为贵,君为轻”,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他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材料二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
他批判贵族的奢侈浪费。
材料三他认为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材料四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代表了哪一学派的主张?这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与材料一的代表人物有何相同主张?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代表的是哪一学派?这一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4)材料四是谁的主张?这一主张与材料一中的主张的出发点都是站在哪一阶级立场上?他们政治上对立的主张体现在什么地方?
五、课堂小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