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

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

第三章血液复习题(知识点)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血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血细胞比容课反映血液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测定有助于诊断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2.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血浆:血液的液体成分。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循环血量: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贮备血量: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4.血液的主要机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2)运输功能(3)免疫保护功能5.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成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和Cl-。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成正比。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6.血浆蛋白的生理特性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各种血浆蛋白所含的比例,在不同动物中有较大差别。

血浆蛋白在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纤溶以及参与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修复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特性。

血浆中还含有一些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和氨等非蛋白氮(NPN)。

代谢产物中的大部分经血液传至肾脏,随尿排出。

此外,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挥发性低级脂肪酸等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细胞膨胀、细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成为溶血。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摸的破裂和发生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则脆性小;反之。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笑,则脆性大。

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脆性会显著增大或减小。

8.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常用于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血沉。

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叠连。

从而使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小,与血浆的摩擦也减小,于是血沉加快。

红细胞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沉降加速;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则红细胞不易叠连、沉降减慢。

9.红细胞的功能(1)气体运输(2)维持酸碱平衡(3)免疫功能10.血红蛋白的测定11.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生成部位成年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骨髓中生成○2生成过程造血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一般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前体细胞三个阶段。

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为:造血干细胞→各系造血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BFU-E→CFU-E)→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3主要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物质。

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

前二者在核算(尤其是DNA)合成中起辅酶作用,可促进骨髓原红细胞分裂增值;铜离子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激动剂。

维生素B12在小肠被吸收时,需要内因子R结合蛋白参与。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爆式促进激活剂(BPA)早期红系祖细胞为其靶细胞,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

○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在肾脏合成。

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CFU(BFU也可),促进其增殖、分化;抑制红细胞的凋亡;促进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贫血、缺氧和肾血流量减少,均可促进EPO的合成与分泌。

○3激素多种激素可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雄激素。

雄激素主要通过促进EPO的产生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它也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这也可能是雄性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雌性动物的原因之一。

雌激素可通过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1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主要功能生理特性:(1)白细胞渗出(2)趋化性(3)吞噬作用(4)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功能:(1)中性粒细胞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

它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趋化性强。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内有溶酶体和一些特殊颗粒,不含溶菌酶,能进行吞噬,无杀菌能力。

它的主要机能是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自身不具备吞噬能力,但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含有组胺、肝素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细胞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渗出血管变成巨噬细胞。

它能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体内发挥防御作用。

(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根据其生长发育过程、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

13.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特性: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生理特性,保证其生理功能的实现。

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的表面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其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中存在着收缩蛋白系统,可使血凝块回缩;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诸多凝血因子并可浓缩局部凝血因子,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功能:(1)生理性止血(2)参与凝血(3)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4)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14.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液凝固实验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5.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因子X的活化型Xa和其他凝血因子共同组成的复合物。

因子X活化为Xa,可以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途径,全部凝血过程也因此被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凝血系统。

○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凝血因子XII转变成具有活性的XIIa,从而启动凝血过程。

○2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不是来自血液,而是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组织释放的因子III进入血液与有活性的因子VIIa结合启动凝血过程。

该途径又称为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

VIIa与因子III的复合物,还可以同时将因子IX激活成IXa,使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源性凝血途径联系在一起。

外源性途径的血凝速度比内源性途径要快。

通常情况下,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因子II)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只需几秒钟便可激活形成凝血酶(IIa)(3)纤维蛋白的形成IIa形成后,催化因子I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单体互相交织成疏松的网状,可溶且不稳定。

继而在XIIIa作用下,以共价键形成牢固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纤维蛋白形成后交织成网,血细胞被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并可堵塞在血管破损处,起到止血作用。

血小板释放的某些凝血因子使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的液体血清。

16.机体的抗凝系统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不易发生凝固,与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血管受损的部位、血流的稀释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生理机制有关。

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体内存在着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抗凝物质:(1)抗凝血酶III(2)肝素(3)蛋白质C(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7.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过程,抗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可以清除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保证血流在血管内的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纤溶的基本过程:(1)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美元主要在肝脏内合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有两种途径:一条是内源性激活途径,使凝血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另一条是外源性激活途径,防止血栓形成,在组织修复、愈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酶可将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分子分解成许多可溶性的小肽,总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发生凝固,其中一部分具有抗凝血作用。

纤溶酶还能水解II、V、VIII、X和XII等凝血因子。

18.血型、ABO血型及其鉴定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9.红细胞凝集血型不相容的个体的血滴混合时,其中的红细胞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20.输血的原则(1)输血前必须坚定血型,输同型血。

(2)家畜在情况紧急时,可允许初次输给少量血量未明的同种血液,再次输血时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并遵守输血要求。

(3)成分输血。

将血中分离出的不同成分选择性地输给受血者。

21.交叉配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