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造船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中国造船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11卷 第8期 中 国 水 运 Vol.11 No.8 2011年 8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ugust 2011收稿日期:2011-06-05作者简介:刘 全(1978-),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程师,硕士,从事港航工程专业设计工作。

中国造船产业现状发展分析刘 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9)摘 要:文中从国内外造船产业现状入手,从造船企业生产能力、造船市场需求、市场价格走势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造船产业的现状与特点,对未来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造船;产业;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U6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8-0037-032009年6月9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发改委牵头,工信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参与制定《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

规划指出加快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造船市场状况及趋势分析克拉克松统计数据表明(图1),全球手持船舶订单量自2008年10月份开始出现回落,全球新接船舶订单量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下调,而造船完工量呈现持续增长之势。

得益于世界经济持续好转,造船市场逐渐复苏,2010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量达到1,218万修正总吨(CGT),同比激增223%,已超过2009年全年1194万CGT 的订单总量。

其中,我国承接订单502万CGT,韩国463万CGT,分别占全球新船订单总量的41.2%和38%,中、韩两国接单量占80%左右。

此外,日本新接订单50万CGT,占4.1%。

图1 全球三大造船指标变动情况(1996-2009) 据统计,2010年1-9月全球累计成交新船1130艘、876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

2010年10月份,全球新船交付量继续走低,新船交付量延续回落趋势。

全球新船交付613万DWT,同比下降了44%。

图2显示,中、韩、日手持订单同比继续下降,10月底手持订单分别为1.90亿DWT、1.57亿DWT 和0.87亿DWT,继续同比回落8%、10%和25%。

图2 三大造船国订单变动情况(1996-2010) 图3反映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液化气船的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2008年9月190点为历史最高位。

2010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回暖及成本推动的影响,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止跌回升,从年初136点,上升至2011年初的142点,上升了6点。

图3 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1980.10-2010.10)目前,船价仍处于底部,船厂毛利率仍偏低。

经历了大幅下跌之后,船价已经跌到了2004年的位置。

虽然2010年上半年船价在钢材价格底位、订单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有小幅上升,但我们认为在产能逐步释放、订单维持相对低位等因素影响下,目前的船价仍只能在底部盘整,无法趋势性上涨。

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产量在世界船舶工业中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6%提高到2009年的30.4%。

造船业高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国对铁矿石等原料的巨大需求,导致散装货船供不应求;二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38 中 国 水 运 第11卷政府要求原油进口50%要自己运输,导致对油轮需求增大;资料来源:英国克拉克松公司图4 中国和世界造船三大指标情况(2004-2009) 图4显示,我国船舶完工量、新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占世界份额也逐步提升。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份额有所下降,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得新订单量回落。

2009年,随着整体经济的缓慢回暖,虽然三大指标仍未恢复,但我国占世界份额却大幅提升。

中国企业近年来在造船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也取得持续的进步,预计造船完工量、新船订单量和船舶手持订单量所占世界份额将可能持续上升,但是当前造船市场的需求增长主要是长期停滞后的短暂回升,订单量依旧在低位徘徊,中国造船企业虽然订单量迅速回升,但钢材波动、劳动力成本增大、人民币升值等不确定、不可抗因素仍存在,未来中国造船企业的订单争夺将更加激烈。

据图4和图5显示,中国新船订单量从2007年的9845万载重吨逐渐下降2009年的2,659万载重吨,下降约73%,但是新船订单量在全球的所占份额从2006年的30%上升到2009年的53.3%。

2010年1-11月,新船订单量6,398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2.8倍。

手持订单量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有所下降,2010年1-11月手持订单量18896万载重吨,比2009年上升5.5%,开始呈现“回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船舶工业年鉴统计 图5 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变动情况(2006-2009) 我国船舶制造业的主要订单来自于国外,最多时占到了70%~80%。

2010年以来,我国造船业遭遇“撤单”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部分西方船东因为资金链紧张要求延迟交船的现象却愈显突出。

一些船东或追加项目,或对造船企业提出严苛要求,以推迟交船日期、节约运营成本。

延缓交船就意味着延缓付款,由于40%的款项需在最后阶段支付,我国造船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困难。

再者,劳动力支出、汇率、利率变化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造船成本上升成为我国造船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价普遍下降20%~30%,部分船舶甚至下降40%,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船舶行业“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结合造船市场自身调整规律、造船业三大指标变动情况、船舶价格的走向、订单撤销及世界船队运力规模的实际增长等多方面情况,2010年世界新船需求“回暖”具有一定必然性。

但相对于全球巨大造船产能而言,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是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的。

二、造船企业产能和趋势分析在2001-2008年9月之间,全球各船厂每年平均完成的新造船量基本都小于平均每年增加的船舶新订单,造船能力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订造需求。

在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改善,全球总造船能力和装配容量迅速增长。

直到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大冲击,国际航运市场也开始出现崩溃下挫,船队运力大量过剩,船东资产大幅缩水,经营业绩迅速恶化。

国际造船市场短时间内从“天堂”到“地狱”的转变,订单撤销日趋严重。

图6主要反映2003~2011年全球和中国造船完工量变动情况,全球造船完工量由2003年的5539万载重吨,增加到2010年的14,223万载重吨,增长约1.6倍。

根据最新预测,2011年和2012年的造船完工量将超过2亿吨。

我国船舶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至2009年底,造船完工量稳步增长,由2003年的641万载重吨,增加到2009年的4243万载重吨,增长约5.62倍,平均增长率达到37.0%,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造船完工量已达到5,676万载重吨。

数据来源:由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图6 全球和中国造船完工量变动情况(2003-2011)2010年10月28日,第十九届日欧中韩美船舶高层峰会在南通举行,会议上的专家一致认为,产能和运力过剩矛盾加剧,新标准新规范密集出台,造船成本持续上涨,将是全球造船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从最近的统计数据上看,当前全球造船完工吨位水平依旧很高,大量的新船进入市场,将给未来航运业带来巨大冲击。

2011年与2012年将是交船高峰,每年将有约2.0亿载重吨新船交付。

要吸收这些新船,需要海运贸易的年增长达到7%,但是2001~2009年的海运贸易年均增长仅为2.9%。

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今年大多数大宗商品的贸易都恢复到了2008年的水平,亚洲海运贸易延续近期强劲增长趋势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如何仍然不可确定。

据克拉克松预计,到2011年世界造船能力将达到2亿第8期 刘 全:中国造船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39吨左右,而未来5~10年年均船舶需求大概只有8,000万吨到1亿吨之间,未来船舶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仍然突出。

三、造船企业地域分布20世纪50年代之前,英国、美国、西欧轮流坐上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交椅。

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造船业的崛起,西欧造船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70年代后期开始的世界性造船危机,对西欧造船业的打击严重,大批船厂倒闭、转产,造船能力急剧下滑。

80年代后,西欧造船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保持着优势。

随着日本、韩国造船业战略重点逐渐转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西欧在这方面的地位也开始动摇。

日本造船业在1956年造船产量首次超过英国,此后的40多年间,先后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手段不断保持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韩国造船业竞争力逐渐超过日本,并在2003年新接订单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造船业正进一步走向没落;日本造船业也正逐渐淡出与韩、中两国的竞争,其国际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降;而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则显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共计873个。

造船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15个省、市、自治区,大型企业集中在上海、辽宁、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福建等地。

中国造船业从以往的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和地方造船企业掌控市场,到2007年演变为两大造船集团与地方造船企业“平分秋色”,而到2008年,地方造船企业三大指标已全面超过两大造船集团。

2008年,以熔盛重工、新世纪造船、扬子江造船、太平洋重工等四大民营船厂为支撑的江苏造船业多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第一,显示民营船厂作为国内造船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经形成。

四、中国造船业的特点1.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低劳动力成本据专家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目前约占总劳动力的25~30%,还需要10~15年才能减少到10%的“刘易斯拐点”,故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的时间还需要10年以上,中国造船成本低的优势还有望保持10-15年。

2.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自1998年以来.我国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连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造船泊位,以及大型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投产的l 万吨以上的船坞(台)共计754座,其中,造船用船坞(台)709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