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内容提要:本文浅析简奥斯汀的独特婚恋观,展现作者对于爱情与婚姻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19世纪当时的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关键词:爱情婚姻关系傲慢偏见理想婚姻简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

她出生于英国南部一个小镇的中产阶级家庭。

简奥斯汀并没有受过过多的学校教育,不过由于父亲的职业是牧师,并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家里藏书丰厚。

从小她就大量涉猎各类书籍,获益匪浅。

15岁时,她便开始写短剧、小品试笔,娱乐家人;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21岁完成的小说已济身英国文坛最佳作品行列。

她一生没有结婚,同父母和姐姐生活在一起,去世时还不满42岁。

小说中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大都是苏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且奥斯汀的小说均为爱情故事,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的小说多数是活泼、聪慧的少女形象,个个个性鲜明,充满理性。

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观察力细致入微,独特的视觉角度,细致的描绘了一幅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

简奥斯汀的写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795年到1798年,主要作品有<pride and prejudice>、<sense and sensibility>。

第二个时期从1789年到1811年,主要作品有<Northanger abbey>。

第三个时期从1811年到1816年,主要作品有<Mansfield park>、<Emma>、<Persuasion>。

其中《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早期作品,也是她具有写作特色的代表作。

作者曾说过这部小说是她的“宝贝儿”—“轻快、明亮、耀眼夺目”。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拥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

男主人公达西先生出身名门,家境富裕,聪明潇洒,却自视颇高,傲慢无礼,但是勇于追求爱情。

伊丽莎白的姐姐简则内心淳朴,是五个班纳特小姐中最漂亮的老大,但个性较内敛,往往隐藏自己的感情,不善于表达。

而宾利先生是一个感情含蓄、不善言表的绅士。

小说中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是班纳特夫妇。

班纳特先生思维敏捷,老谋深算,经常嘲讽妻子,并对家事不甚关心。

班纳特太太则与丈夫相反,她肤浅、无知、喜怒无常,非常现实,对女儿们的婚事操心费神。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

新来的邻居宾利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

在一次舞会上,宾利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

参加舞会的还有宾利的好友达西。

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

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简的妹妹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

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却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达西狼狈不堪。

宾利的妹妹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

而遭到伊丽莎白冷遇的达西也鄙视班纳特太太及其小女儿丽底亚的粗俗。

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宾利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简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

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

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其好友夏绿蒂结婚。

附近小镇上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韦克翰,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

有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

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作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

不久,又见到了达西。

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

伊丽莎白坚决地谢绝了。

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宾利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韦克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韦克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

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

她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

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

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

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莉迪亚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韦克翰私奔了。

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

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韦克翰还清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莉迪亚完婚。

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宾利和简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

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

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

而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

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

小说中通过叙述四门婚姻,来表现作家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1.Marriage for fortune夏绿蒂是伊丽莎白最好的朋友,智慧与美貌并存、处世得体。

但是为了一个小房子、一个舒适的家,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柯林斯。

她以为“只要把柯林斯忘掉,其余一切都很舒适融洽”。

她以为“就柯林斯先生的性格、亲属关系和社会地位来看,嫁给他是能够获得幸福的,可能性之大,不会亚于大多数人结婚时夸耀的那样”。

于是婚后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没有地位。

夏绿蒂与柯林斯的婚姻就是典型地因为金钱和利益而结合的婚姻。

简奥斯汀对于这种婚姻是鄙视的,但却又是带有同情和怜悯的。

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19世纪的妇女当时的地位低下,表达了那个时代妇女要求独立、平等、自由的心声。

2.Marriage for beauty,attraction and passion regardless ofeconomic conditions这种婚姻最典型的是伊丽莎白的最小的妹妹莉迪亚与韦克翰的结合。

莉迪亚迷上了英俊迷人而身无分文的军人韦克翰,不顾一切的与他私奔,她和韦克翰私奔原本是件无法启齿的事情,事实上韦克翰是在躲避追债人,而带上莉迪亚则完全出于旅途中应该有个女人陪伴的目的,莉迪亚则单纯的出于刺激和好玩。

莉迪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与众不同的事情,因此她不但不懂得难堪,反而认为“很喜欢这种婚姻方式”。

小说的最后,莉迪亚和韦克翰虽然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实际上韦克翰肯与莉迪亚结婚完全是因为达西帮助他还了欠下的债务,并给了他一笔钱。

莉迪亚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幼稚的以为韦克翰是因为爱情才与自己结婚,甚至认为这种私奔式的婚姻是前卫和超然的。

两个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婚姻从最开始就是一场游戏。

没有爱情的婚姻不是婚姻,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仅仅是一见钟情的婚姻而没有物质保证是不可能长久的。

3.Ideal Marriage小说中最理想的婚姻当然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姐姐简与宾利的婚姻。

达西和宾利都拥有大量的财富,相当的社会地位,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行为举止优雅,聪明,有责任感。

他们有能力去爱,能够真诚的对待爱情。

而伊丽莎白和姐姐简都是美貌与聪慧融为一体的淑女,尤其是伊丽莎白还带有活泼大方的性格,更深深吸引着两位英俊绅士。

这两门婚姻在简奥斯汀看来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理想婚姻。

然而光有爱情也是完全不够的,婚姻应该还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有强有力的物质保证的婚姻才可能真正的获得幸福。

从而应证了小说开头作者所写的“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在爱情与金钱的基础上的婚姻正是简奥斯汀所赞许的美好与幸福的婚姻。

而对比作者的的婚姻情感经历,在奥斯汀42年的人生中婚姻生活却是一片空白。

但她也有过感情历程。

在创作《傲慢与偏见》的蓝本时年仅21岁,与其偏爱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同岁。

这年她与一位爱尔兰青年相爱,但不久这位青年离开了英格兰,在爱尔兰娶了位有钱的太太。

1801年,她26岁时在巴斯与一位标致的青年坠人情网,情感甚笃,但此人却暴病身亡。

1802年27岁的奥斯汀遇到一位拥有大量财产的庄园继承人向她求婚,慎重考虑之后,她毅然拒绝了。

1808年33岁的她几乎答应嫁给一个中年牧师但却没有下文。

短暂的一生中简奥斯汀经历过爱情,但却没有过婚姻,这不失为一种遗憾,然而作者把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观通过《傲慢与偏见》完全展现出来,让我们了解到她内心的情感,反映了19世纪的婚姻制度下的妇女追求真爱与婚姻自由平等的理想。

通过《傲慢与偏见》这篇不朽之作,真实客观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属于奥斯汀的、独特的婚恋观。

奥斯汀认为爱情与婚姻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爱情是婚姻幸福美满最基本的条件。

由于当时女性特殊的社会地位,每当谈论婚嫁,金钱和门第又脱不了干系,。

对于决定婚姻关系,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质原因,奥斯汀可谓揭露得深。

实际上,爱情、金钱、婚姻这三者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即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但爱情还要以金钱为条件,同时爱情本身即是以素质、智慧及品德为基础的。

本文通过对奥斯汀这部小说的分析希望能对当代人们的爱情婚姻观有一定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