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1775年—1817年)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身乡村小镇的草根作家。
由于受到当牧师的父亲影响,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喜爱读书,因而见多识广,善于观察和思考。
为她的写作生涯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由于女性天生的浪漫主义情怀,描写乡村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故事也就成了她作品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个时代的女权主义启蒙者和女性意识觉醒的提倡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面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问题,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力,表现了进步的思想。
《傲慢与偏见》围绕着乡间绅士淑女的恋爱求婚的情节展开的。
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感情故事:达西和伊丽莎白,简与宾利,夏洛特与柯林斯,莉迪亚和威克汉姆。
在现在看来,即是爱情—婚姻—现实。
而这里的现实指的是财产、地位和金钱。
简·奥斯汀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作者运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刻画了四对不同的婚姻,每一个婚姻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
因此,她强调理想婚姻要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作者对婚姻的态度体现了三种精神追求,同时也对现代人有所启示: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
一、追求真爱至上,谋求婚姻自由对伴侣个人品德、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思考后,因真爱而结合的婚姻无疑就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宾利和简。
在他们的故事中有浪漫而美好的爱情,也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作者更是在伊丽莎白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她的聪明机敏、自尊、自信与作者本人极其相似,作者所倡导的婚姻伦理价值观和女性意识引起人们的共鸣。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二人的结合是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
伊丽莎白不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且还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
当时社会上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对她的思想产生了冲击,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
她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情操吸引了达西,对她渐生爱意。
因为在美貌、血统和财富之外,社会上层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
但两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弱点: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共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而达西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
再加上他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难免会给人以傲慢的印象。
两人刚开始接触时,对彼此的印象都不好。
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她机灵的头脑和诙谐更是深深吸引了他,向伊丽莎白求婚,他认为身份低微而又缺少金钱财富的伊丽莎白一定会对他这样身份的贵公子表达爱意而欣喜若狂的接受,却激起了伊丽莎白的怨恨,并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还毫不留情地指责他的傲慢无礼。
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甚至“傲慢”的姿态对待另一方时,那两者是很难产生爱情,没有爱情就不会再有婚姻。
达西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并改正了自己傲慢自负的缺点。
而且在达西挺身而出,解决了莉迪亚和威克汉姆的“婚姻危机”后,也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重,逐渐接受了“悔过”的达西,两人之间终于产生了真挚的感情,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姻缘。
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来看,达西因为伊丽莎白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她那些不甚体面的亲戚而忽视了她的优点和美德。
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傲慢无礼,达西终于认识到伊丽莎白的可贵之处,展开追求。
第一次求婚的失败,达西因为伊丽莎白的话,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他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不再傲慢自负,对她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同时,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信,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达西也暗中帮助了莉迪亚,消除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婚姻。
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有无比可怕!”由此看来,恋爱是婚姻的前奏,家庭是婚姻的结果。
爱情应该包含道德的完善,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对方人格上的魅力。
在伊丽莎白心目中,建立于金钱或美貌上的爱情并非真正的爱情,也不能给婚姻生活带来真正的幸福。
简和宾利的爱情是资产阶级“自由选择”、“有爱情”的婚姻的“典范”。
在贝内特家几个女儿中简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淑女典范。
她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漂亮、含蓄、和善、温柔娴静。
在舞会上与宾利的初次见面,都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简对宾利先生产生爱慕,但是由于她的性格过于内向拘谨,却把强烈的感情隐藏在文雅的外表下。
在舞会上,宾利对温柔美丽的简一见钟情,但是他缺乏主见和自信,不知道简是不是也对他抱有好感。
这个时候,宾利的妹妹因为对简的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地位等抱有偏见,并百般阻扰,致使他们分开并产生了误会。
幸好后来在达西的帮助下,宾利终于能够鼓起勇气向简表明心意,而简在伊丽莎白的鼓励下也敞开了心扉,二人最终越过障碍,幸福地结合了。
谋求婚姻的自由要以真爱为起点,爱情是构建婚姻的基础条件,是一种情感依赖,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的感情。
追求美好的爱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而爱情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男女双方的结合,组建家庭。
两个人从最初的相识相知到互相了解,找到了思想和生活上的许多共识,便会产生亲近感和共鸣,理智的选择,自由的结合。
《傲慢与偏见》通过洋洋婚姻大观揭示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女性婚姻意识。
婚姻观是前卫的, 简•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这个女性形象,提出了自己的女权主张,传达了觉醒中的妇女对自由而平等的婚姻关系的向往,向男权主义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希望女性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品德的完善来解决大部分中产阶级青年女性的未来婚姻问题,积极维护自己人格和尊严,在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为了爱情而结婚。
爱情是两性间最自然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男女双方在恋爱中的不同心态,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男女在各方面的不平等,通过爱情和婚姻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追求真正爱情的女作家们对爱情问题格外敏感,这种敏感往往成为她们个性意识觉醒的起点。
她提倡的是一种爱情与经济并重而又以爱情为重的婚姻观, 强调了男女之间的平等,揭示了婚姻的内涵,对当时社会的父权制婚姻观进行了鞭鞑。
二、以女性的经济独立谋求婚姻的新生和解放简•奥斯汀尖锐地指出,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提出了妇女的经济独立问题。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逐步走向发展的时期,经济因素几乎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意识影响社会意识。
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划分社会地位的传统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并影响着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处境相对而言更加艰难,女性意识也开始出现。
《傲慢与偏见》中可以发现作者不时闪现着明确的经济地位意识,任何谋求新生的解放,都必须依赖于决定其生存的经济基础,女性经济地位的确立。
《傲慢与偏见》中为了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结合,最典型的是柯林斯和夏洛特的结合。
科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就是奥斯汀婚姻观中的不幸婚姻中的一种,把婚姻关系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柯林斯是一个极其富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他在三天之内向两位小姐提出了求婚。
不管是对伊丽莎白还是夏洛特,他都不是在爱上她们的前提下进行求婚的。
科林斯在对伊丽莎白求婚时列出的那三个结婚的主要意图中,没有一条是关乎婚姻双方中的任何一人。
在他结婚的众多理由中唯独不包括爱情这一项,他的目的主要在于婚姻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夏洛特是个聪明女子,因家里没有财产,成了待嫁的老姑娘。
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
但他有财产,是班纳特先生限定财产继承人,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选择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
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
她所追求的也只是婚姻的实用性,二人的婚姻可谓一项任务,显然无幸福可言。
奥斯汀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对婚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女性经济的独立是婚姻的保障,也是婚姻平等的前提。
对于生活在男性主宰的社会里的女性而言,没有财产意味着没有生活的保障,如果没有能力养活自己,通过婚姻作为自己谋生的条件,就会在婚姻中受缚。
所以柯林斯和夏绿蒂闪电结婚就不足为奇。
我们看到了:真爱虽然是婚姻的基础,完全没有物质覆盖的感情也是不牢靠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愚蠢的,但是盲目追求爱情而无视现实条件的婚姻也是不明智的。
为了财富而结婚的世俗婚姻和为了美貌和情欲而结婚的盲目婚姻都是错误的,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而真正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和理智基础之上的。
只有女性在婚姻中经济独立,才能从不平等的婚姻中解放自己。
总体看来,简•奥斯汀描绘的是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家庭琐事,但我们透过这些琐事却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形态;透过它们看到了妇女意识觉醒,妇女解放的缓慢历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历史进程。
她摒弃仅仅建立于感官或实际需求之上的婚姻,女性意识在婚姻中得到充分体现。
简•奥斯汀站在“人”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她认为女性可以同样追求独立、平等,争取社会权利、自由选择配偶和家庭的权利。
男权社会对美丽、贤惠、顺从等女性性别的要求,压抑了女性意识的追求。
简•奥斯汀当时生活的英国社会“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歧视女性的观念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简•奥斯汀作为自由驾驭女性话语的作家在《傲慢与偏见》中展示了符合她那个时代的女性意识。
三、理智面对婚姻,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英国学者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
”婚姻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女性自身的问题,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女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往往是不被承认的,只有依靠女性自己自强不息地自我奋斗和社会运动相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
在婚姻面前不能理智面对,如果在婚姻里只看得到情人,那也仅仅是被荷尔蒙的异常活跃蒙蔽了双眼,那样构成的婚姻也是昙花一现。
《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仅因美貌、冲动和激情而结合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汉姆的婚姻了。
作者一再强调莉迪亚的无知和妄为,贝内特家的小女儿莉迪亚,年仅十五岁就被宠爱她的母亲带往社交界,因为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美好的向往,喜欢沉溺在舞会和年轻英俊的军官中间。
但是也正是由于她的涉世不深、虚荣和幼稚使她轻易就听信军官威克汉姆的花言巧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