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一、万寿塔(姑嫂塔)万寿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姑嫂塔”,“关锁塔”。

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

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

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

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

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

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

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

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

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据介绍,姑嫂塔曾于清乾隆年间大修过,以后的修缮也有多次。

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于1961年5月公布姑嫂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塔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六胜塔六胜塔又名万寿塔、石湖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

塔高36.06米,底围47米,花岗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级。

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

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

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

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

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

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航海实业家凌恢甫捐资重建。

该塔1961年被定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今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介绍被收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

三、石湖码头位于古泉州南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半岛上的石湖码头,是古代泉州商贸的重要码头和海防重地,相传为开元年间(713-741年)航海家林銮创建,北距泉州城区27公里,呈曲尺状,南北走向,全长113.50米,曲体长70米,宽2.20米,高2.41米,为花岗岩条石顺海岸线砌筑而成。

北宋煕宁年间(1008年),因石湖东北面正对着泉州湾主航道的出海口岱屿门,控扼泉州湾南岸,地势险要,故建水寨于此,以作军事上防御之用。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侍禁傅璡在码头左侧建石构顺岸平梁栈桥“通济栈桥”,将海岸与海边一块巨石相连接,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海岸码头”,并在巨石临海的斜坡上开凿多条石阶道路,以便装卸货物,是11-14世纪泉州港水水转运和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

四、江口码头江口码头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办事处法石社区居委会,包括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形成于11世纪,是泉州16处海丝史迹之一。

该码头与海湾的石湖等码头等构成古代集群港的格局,反映了刺桐港空前繁荣时期独有的风貌。

2006年做为泉州港古建筑的一部分被批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兴古码头始建于宋代,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到江面,是石构斜坡阶梯式驳岸码头,以错缝式为主砌筑,局部作“丁字头”砌法,长34米。

文兴古码头处在后渚港通往泉州城区古通道的水陆交汇之点的石头街,是泉州的沿海重镇,货物主要集散地之一。

文兴码头作为当时泉州最为重要的几个码头之一,承担着船舶停靠,货物集散,造船修船和船员休憩等几个重要的职能。

1982年,在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宫埕前百米处发现了泉州的第二艘南宋海船,据考证,该船载重量为200吨,属中型远洋货船,其载重量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600至700头骆驼的运输队驮运的总重量。

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是内河码头,但处于江海交汇地段,是泉州港的重要门户。

五、九日山祈风石刻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

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景色迷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九日山现为国家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日山的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该寺左侧建有昭惠庙(通远王祠)。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九日山翻译金刚经,山上至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78处。

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12-13世纪的航海祈风石刻,计有10方,为中国仅有。

时间跨度为南宋淳煕元年(1174年)至咸淳二年(1266年),跨度近百年。

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的有3方,记载一年两季祈风的有1方。

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商贾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

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蕃舶,要靠风驾船。

来泉的蕃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

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

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祀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为宋时商贸和国际间和平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六、真武庙真武庙,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朴。

中轴线上有山门、拜亭、大殿。

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庙前有露庭,古榕蔽荫,微风习习,原为泉州一大胜境。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昌盛,当时可作为海神的玄天上帝也曾被利用来祭海。

从北宋到南宋前期,祭海是在法石的真武庙举行。

到南宋庆元二年(1196),在泉州城南“笋江、巽水二流之汇,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顺济宫(天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才被妈祖所代替。

法石真武庙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1983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

因此,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

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

在台湾,由泉州天后宫分灵而来的称“温陵妈”。

天后宫最早称天妃宫,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奏请,特封天后,天妃宫改称泉州天后宫。

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西边的金交椅山,距泉州城区21.4 公里。

窑场创建于唐末五代(10 世纪),衰废于元末(14 世纪中叶),是磁灶 12处宋元窑址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处,为宋元时期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外销瓷窑之一。

窑址范围约 15000 平方米。

2002 年至 2003 年经三次发掘,发现龙窑窑基4处和作坊遗址一处。

龙窑基均斜坡龙窑,其中Y2最完整,尚保存部分窑头、窑尾遗构,残长61.4米,宽1.55-2.1米。

此外还发现有窑门道、路面、柱顶石等遗迹、遗物。

作坊遗址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存有用于存放釉料的大缸6口,口径1米,分置三级台地。

出土了一批青瓷和酱黑釉瓷器,另有零星的绿釉器、青白瓷、青釉褐彩器等发现。

器型有执壶、罐、四系罐、双系小罐、水注、碗、茶盏、灯盏、盏托、器盖、小口瓶、轴顶碗(陶车零件),以及各式垫柱、支座等窑具。

适合海洋贸易的瓷器一般胎厚、质粗、硬度大,纹饰渐趋简单,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适宜长途运输。

金交椅山窑址出土的瓷器正是这类瓷器的典型代表。

金交椅山窑址中出土的军持,又称净瓶,本是佛教、伊斯兰教徒随身携带的必需储水物品,佛教、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刺激了人们对军持的需求,磁灶窑便抓住商机,大量生产这类物品销往海外。

军持造型独特,外销特征鲜明,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典型物证。

历年来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中均有磁灶窑产品出土,磁灶窑产品在器形、纹饰上也反映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风格,体现磁灶窑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泉州府文庙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迹之一。

文庙位于市区繁华的商业区中心地段,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

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府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

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

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

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

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

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

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

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