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鲁教版五四制

文言文
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多义词(6分)
自南海还( ) (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越明年( ) 子何恃而往( )( ) 以告富者(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得一项就是( )(2分)
A吾欲之南海B、其一贫,其一富C、以告富者
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得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理。

12、下面摘录《为学》中得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得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得重要性。

2、“以( )告富者”就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得内容就是。

3、选出下面加点得词解释不正确得一项。

( )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瞧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得就是问号,而第二处用得就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就是本文写法上得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就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得。

二、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就是指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得字词。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就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日扳仲永()(4)邑人奇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对我们得教育与启发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相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您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就是“由方仲永所想到得”。

您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得导入语吧!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得典故,请写出两个。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 -13题。

(4分)
献之①尝经吴郡,闻顾辟疆②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

辟疆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就是二者,不足齿之伦④耳。

”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献之]即王献之,官王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②[顾辟疆]人名。

③;[指麾]指点评论。

④[伦]粗野,粗俗。

12.用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得句子。

(2分)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译文:
13.对文中王献之得表现,请您给她提两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2分
建议一:
建议二: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
戴逵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

幼有巧慧,聪悟博学。

善鼓琴,工书画。

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与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

其画古人山水极妙。

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

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

逵乃与宣画《南都赋》。

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

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

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

②郑玄:人名。

③范宣:人名。

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得时候。

⑤动心:打动人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得词。

(2分)
①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 ) ②又善.铸佛像及雕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11、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得原因。

(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0分)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得别称。

③禨(jī):迷信鬼神与灾祥。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得词语。

(2分)
(1)孙叔敖疾.( ) (2)王数.封我矣( )
9.翻译下面得句子。

(3分)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10.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得原因就是什么?(2分)
11.“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您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答案
《为学》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 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
9、(2分)C
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
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得与尚吗?
11、(4分,每空2分)
蜀鄙二僧(去南海) 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
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主观努力(或立志)
2、到过南海这件事
3、D
4、第一次表示探询语气(或表示一般疑问)第二次表示轻蔑语气(或表示不屑一顾)
5、略
1、(1)聚,团结。

(2)完成。

(3)通“攀”,牵,引,拉。

这里有强要得意思。

(4)对……感到惊奇(奇怪)。

2、(1)她得父亲认为这样就是有利可图得,于就是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得人,不让
(她)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