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森林中的绅士》赏析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森林中的绅士》赏析

《森林中的绅士》赏析
文章主要是描述绅士群体的生存状态,我想谈一谈另一部分群体,就是那个时候的文人学者,与绅士群体两相对照。

(因为这两个群体是有很大共性,然而区别也很明显的。

)
当时的时代新旧交替,变革猛烈强势,然而绅士和文人都没参加革命。

(他们定然都未与旧时代完全割断,却被历史挟持着前进。

他们隐约都敏感地觉察了中国可能的未来,却又都满腹狐疑。

他们所身处的阶级跟工农群体跟男女之别一样不可欺。

所以当工人农民欢欢喜喜闹革命时,他们就尴尬了。

消极分子倦怠惫懒,等着明天盼着后天一日还似一日。

积极分子浑身的大劲没处使,更要出问题,泄气在所难免,较之当初更加空虚无措。

迷茫啊!)
绅士不一定有文化,文人多半有。

(那时的绅士“待人接物”有分寸,大家对此的解读是虚伪圆滑,但我觉得这很聪明,毕竟那个特殊时间,敌友不明,可怕可怕。

两党之间搞间谍活动是个表现,有权势有名望的绅士自然要多加谨慎,站错了队,分错了敌我,不妙不妙。

另一个方面,这也许正是他们之所以可以成为绅士的优势。

再者,既然这距离是微妙的,无形的,也就说明是可调节的,因人因事而异的,这难道不比君子的寡淡、村夫的热浪更加先进吗?再讲文人,文人是有一定人格追求的,他们往往一厢情愿地把自然世界归入道德世界说事儿。

然而两者明显不符,甚至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逆反。

所以,说白了,他们就是嫌弃农民。

说实话,那个时候,农民领导中国的能力
是值得商榷的,农民的素质更是值得怀疑的,至于马克思主义,谁也不知道这种理论究竟成不成,俄国成了,中国不一定呢,或者另一个鬼玩意儿罢了。

毕竟那时这个幽灵在中国还游荡着呢。

所以这就造成了文化人的一种心态:还是划一划界限得好。

几千年,中国的文人一向是怕鬼的,他们讨厌神秘,讨厌不清不楚的,利弊不彰的东西,他们看不清农民革命的未来,他们懒得琢磨,畏惧探索。

也许跟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有些联系,殊不知这一点还将造成中国更大的悲剧。

(可这又与古代有些差别了,天子说奉天承运,他们信了,深信不疑,因为天子可以给他们官做,现在的文人深切地知道:农民成功了,他们啥也捞不着。

)他们错就错在没有科学的世界观:统治阶级从来都不应该是最聪明,素质最高的阶级。

实行寡头政治的话,人民只有坐以待毙了,这也就是农民把造反当成除了种地的第二职业,工农联盟组织驾轻就熟的原因了——先辈经验摆着呢。

(我还想到一个问题,也许最有文化的统治不了国家就是因为胡思乱想太多,顾虑太多,太有文化,所以被自己的道德所束缚了,农民管什么纲常礼教,你欺负我,我就反!!!)
绅士安于现状是因为现状很安好,文人不采取行动是因为不需要他们采取行动。

(绅士们没受到压迫,没理由寻求变革。

而文人,往往是盛世需要他们,危局也需要他们,需要他们动一动脑子,动一动笔。

这之间的工作,还是得由农民完成。

这时的他们,自然是缩居一旁静观其变。

历史的演替,每一种人都必将参与,否则那些人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也必不会有一种人每个过程都被需要,否则历史本身就
没有存在的理由。


绅士庸人自扰,文人无病呻吟,是因为人受关注的需要。

(有时我看见人的嘴张张合合,张张合合,张张合合,会很憎恨这个世界,讨厌无谓的交流。

于是我构想了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但我很快发现,我仍然不自由,因为很快所有人的肢体就开始摇摇摆摆,摇摇摆摆,摇摇摆摆。

事实上,人皆不能忍受被忽视。

无论是被别人,还是被自己。

仅仅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交流是无谓的,没有呻吟是纯颓废的,所有形式的自扰,都必对人有一定积极意义。

即使为了虚荣的目的,以一种消极隐晦的方式证明自己在这世界上的存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