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兰陵王入阵曲について

2.兰陵王入阵曲について

2.兰陵王入阵曲について2.1兰陵王入阵曲的起源及历史故事北齐兰陵王高肃(约出生于公元541年), 字长恭,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封爵为徐州兰陵郡王,简称兰陵王。

《北史》,《北齐书》中有传。

他短暂的一生“忠以事上”,屡建战功, 特别是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芒山大战中,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他亲率五百精骑, 乘胜追击, 冲入十万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 溃重围、败周军,解洛阳之围。

战功卓著,不仅得到皇帝的封赏,而且在庆功宴上, 他率领能歌善舞的鲜卑族,救勒族的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內容为一种略有简单情节的节目。

这个歌舞讲的是北齐兰陵王高長恭勇冠三軍的作战故事。

传说高長恭貌美如同妇人,自认为不足以威慑敌军,每逢作战時就带上一個凶神恶煞般的面具,用來冲锋陷阵。

這個歌舞就是歌颂他的勇敢精神的。

现有的著作中,最早見于天宝年间的《教坊记》,这就是「兰陵王入阵曲」名字的來源。

2.2保存的现状中国的雅乐起源于西周,在中国音乐史上持续了几千年的历史。

隋唐以来雅乐开始传播于东亚的日本、朝鲜、越南,至今仍然在这些国家和地域传承。

而在中国,雅乐的命运在清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败之后,由于失去了宫廷舞台而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

日本的雅乐自传入之后,经九世纪初的第一次改革后形成了初步的雅乐编制和格局,到了明治时期(1867- 1911 年)雅乐又经历了一次调整。

在音乐制度上,太政官下设了雅乐局,从而代替了十个世纪以来的雅乐寮。

随后将流落在民间、寺院的各路乐家大统合,对各系统传承的曲目进行遴选,同时对雅乐的记谱法、节奏、旋法等进行了规划和统一。

经明治9 年(1876年)和21年的两次调整,制定了称为“明治选定谱”的现行雅乐曲目和乐谱。

其中将传承的220余首唐乐删节成70多首,从40余首的高丽乐中选出了25曲,定型为今天的雅乐格局。

现在,日本雅乐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结合了当地的音乐文化,成为日本宫廷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兰陵王入阵曲的东渐3.1中日最初的音乐交流隋唐三百余年是中国文治武功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因此在中外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达到空前的程度。

例如隋代的九部乐及唐代的九部乐和十部乐。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域各国延伸甚至到欧洲大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与日本、韩国(朝鮮)有了更加频繁的往来。

日本自隋高祖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至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先後派出22批「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國。

這些使团规模宏大,少则一、二百人,多至五、六百人,這些使团担负起文化交流的使命,目的在於吸收唐代文化,包括学习政治、经济、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

他们对于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传播隋唐文化,成了重要的媒介。

现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还保留着中国早已失传的唐螺鈿曲项琵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螺鈿紫檀阮等珍贵乐器,这都是古代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3.2日本兰陵王入阵曲的传入室町時代所出版的《还城乐物语》提及〈蘭陵王〉乐舞取名爲〈龍王〉,它結合日本當時的舞蹈幸若舞,以舞姿象徴捕捉動物的勇气與姿态。

現今日本皇家宮內厅保存着「左方乐」〈蘭陵王〉,從文獻探查的最早材料是《宋史》卷四八七,列传二四六所載高麗所得,「大晟燕樂」。

高麗得到北宋宮廷赠与的「大晟燕樂」此後,乃分为左、右两部「左曰唐乐」,中国之音也,「右曰乡乐」,并故习也。

公元839年遣唐留学生尾张濱主到中国学习雅乐,將毕生精力奉献于雅乐的研究,浸淫60年之久),可说是日本研究雅乐的第一位专家。

尾张濱主首先將〈蘭陵王〉乐舞引進日本相撲比賽的输赢之姿。

3.3以兰陵王入阵曲为代表的雅乐传承现状日本雅乐原本传承于宫廷皇室之中。

后来, 由于与佛教与神道的结合,逐渐融入大众的生活流传开来。

日本民族具有稽古的民族性格, 崇尚传统根基深厚、历史渊源久长的事物近年,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和雅正的雅乐也愈加受到青睐, 雅乐的传承出现了好势头。

现今日本各地有不少雅乐团体,致力于雅乐的教育、传承与社会推介。

众多团体归纳起来,可分成宫廷与民间两大系统。

现目前,日本雅乐最高水准的音乐团体,当是设在东京千代田区皇居内的宫廷雅乐团, 全称为宫内厅式部职乐部。

虽然历史上宫中一直有职业乐手,但这个职乐部却是1870 年由京都,奈良,天王寺三地的优秀雅乐师组建的。

职乐部的乐师除了担负宫中的例行仪礼演奏,深入钻研演奏技艺,提高艺术修养, 指导有资质的雅乐后学,就是其日常最重要的工作。

职乐部每年秋季还有一个特别地公开展演活动, 在宫中专门的舞台上表演雅乐。

观众从全国应募者中抽选产生,常常一票难求。

展演总是从《国风歌舞》开始, 其间一定穿插《悠纪地方风俗舞》,强调大和传统,形成宫内主流派雅乐的特色。

在众多民间雅乐团体中,奈良春日大社内的南都乐所,日本雅乐保存会京都乐所,天王寺乐所雅亮会,日本雅乐会,东京乐所等机构,都是著名的民间雅乐团体,培养出许多高水准的雅乐乐师,成了雅乐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些团体星星点点分布各地,对于日本雅乐的推广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兰陵王入阵曲》作为日本现存雅乐的代表之一,该曲目的乐谱,以及表演工具例如假面,服饰等,都有着相当好的保存。

《兰陵王入阵曲》的假面,日本尚存64枚, 分别收藏于博物馆和各地神社。

按面具上的铭记最早的两面是十三世纪的,分别铭于日本承元五年( 1 2 1 1 ) 和正元元年( 1 2 5 9 ), 相当于我国南宋中期。

最晚的一面铭于宽政六年( 1 7 94 ),相当于清代乾隆五十九年。

这些假面,都在日本的博物馆以以及神社中得到相当好的保存。

东大寺《兰陵王》面具日本舞乐《兰陵王》面具现存曰本兰陵王的演出是由三十多人組成的《蘭陵王入陣曲》雅乐队,身著与中国唐代宮廷乐师服饰相同的乐服。

手持乐器步入中央,并以「坐部伎」的形式坐於地楼东侧。

乐器有齐鼓(大鼓)、羯鼓(小鼓)、鉦、龙笛、笙,与中国古典乐器相似。

乐曲一开始,悠長而沉闷的龙笛声先起。

头戴凶恶可怕的怪兽面具,身穿刺绣紅袍,腰絮透雕金带,手持短棒的「蘭陵王」,从远处伴者苍凉的龙笛声,虽是雅乐,也似有千鈞万马之声在耳。

只見「蘭陵王」沉著、镇静地手持短棒執如剑在手,以柔中見刚的舞姿,表現他於十万军中挥令指挥,冲锋陷阵,奋力搏杀,勇冠三軍。

當曲之过半,鼓乐大作。

震天动地,当是表現战争场面的內外夾攻之势。

不多時乐声渐少,一场恶战結束。

此曲表演了十五分钟。

全曲從乐曲到舞姿,雄壯、渾厚、古朴、苍涼,再現了中过一千四百年前的古舞曲风采。

日本的左方舞「唐樂」《陵王乱序》4.日本宗教仪式中的兰陵王入阵曲4.1宗教仪式表演雅乐的寺庙和神社代表传入日本的唐乐与日本宫廷雅文化联姻,诞生了日本的宫廷雅乐。

日本的宫廷雅乐又与宗教仪礼交融,使日本雅乐又派生出独特而浓郁的宗教文化特色。

1 .佛教与雅乐日本佛教文化与雅乐有不解之缘。

早期佛教之奈良佛教、平安佛教的仪礼音乐———二月堂声明、天台声明、真言声明的音律理论,都是依据东传之唐乐(雅乐)理论建立起来并体系化的。

在具体的传教弘法中,雅乐更成为重要的手段。

早在公元752年,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开眼仪式上,就演奏了五节舞、久米舞、唐乐、渤海乐、吴乐等雅乐的内容。

大阪的四天王寺为圣德太子创建于公元6世纪,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这个寺院一直没有中断过培育职业乐师的传统,是传承舞乐的重要据点。

雅乐在这里如同其他佛教仪式一样不可或缺。

四天王寺的雅乐恒例展示,使得市民们得以在宫外观赏到正宗的雅乐仪礼。

现今四天王寺的雅乐主要在“御上账”、“御手水”、“苏利古”等仪式中展演。

每年4月22日、8月8日,10月22日都是展演雅乐的日子。

由于四天王寺舞乐的影响,现已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

京都大原的天台宗著名寺院三千院,每年5月末举行的大型佛教仪礼“法华忏法”上,不仅要演奏雅乐,并且以雅乐作为整个法会的背景音声,使法会透出庄重华美典雅的气息。

2 .神道与雅乐雅乐与神道的结合亦不鲜见。

在各地神社神宫的雅乐展演以伊势神宫、热田神宫、春日大社、明治神宫等神道宫社最盛。

地处三重县的伊势神宫供奉天皇先祖的天照大神,是最为重要的神宫。

伊势神宫一年里雅乐展演较多。

例如:1月11日“御馔”仪式上要展演“东游”。

4月5日-7日的春季神乐节、9月22日-24日的秋季神乐节上要展演舞乐。

中秋的赏月会上,则经常展演《越殿乐》、《荣久舞》等名曲。

位于名古屋中心的热田神宫是日本三大古老神社之一。

宫中供奉有历代天皇传承、象征皇位继承权的三大神器之一的草薙神剑。

此外还供奉有平安时代的舞乐面具“拔头”。

这座神宫年里祭祀频繁,活动达70项之多。

在众多祭礼中,以1月11 日的踏歌神事和5月1日的舞乐神事最具特色。

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桐竹会以男性为主,间或几位女性舞者穿行其间,别有一番情调。

新春季节, 绿荫覆盖的舞台上,一袭白衣的巫女舞姿翩翩,营造出如幻如化的美妙。

古都奈良的春日大社,堪称年中展演雅乐最频繁的神社。

首先, 每年元月15日, 要举行舞乐首演仪式。

2月立春前日举行灯笼节, 其间要展演雅乐。

3月13日是例行的春日大祭, 展演舞乐。

另外, 5月的儿童节、11月的文化节上,也都要展演雅乐。

位于东京涩谷的明治神宫,是专祀明治天皇和昭宪皇太后的神宫。

每年4月9日到5月3日、11月1日至3日,分别举行春、秋大祭。

祭祀期间例行展演雅乐。

4.2寺庙,神社对兰陵王入阵曲为代表的雅乐传承日本寺庙对于雅乐的传承,一般分为乐师的培养,寺庙雅乐的定期演出及巡演,雅乐演出相关道具的保存,雅乐曲谱的保存等。

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大阪的四天王寺,一直有培养传统乐师的传统,是传承舞乐的重要据点。

此外,每年的4月22日,8月8日,10月22日,都是四天王寺展演雅乐的日子,四天王寺的雅乐恒例展示,使得市民们得以在宫外观赏到正宗的雅乐仪礼京都大原的天台宗著名寺院三千院,每年五月末在大型佛教仪礼“法华忏法”上,都会定期演奏雅乐,将雅乐当作法会的背景音声。

伊势神宫作为日本重要的神宫之一,每一年雅乐的展演都比较多。

例如:1月11日“御馔”仪式上要展演“东游”。

4月5日-7日的春季神乐节9月22日-24日的秋季神乐节上要展演舞乐。

中秋的赏月会上,则经常展演《越殿乐》,《荣久舞》等名曲。

雅乐的巡演,以及回归中国演出,是日本雅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1992 年9月6 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 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

《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此外,在兰陵王入阵曲的表演中,假面是必不可少的。

《兰陵王》假面列为雅乐传承的重要文物, 日本尚存64枚,分别收藏于博物馆和各地神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