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参考答案(部分)一、常识问答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

(加《乐经》为六经)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集大成者是谁?答:荀子(荀况)。

5、“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答:儒教、佛教、道教。

6、什么叫谥号?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7、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答:天道。

9、“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答:道家。

10、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 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1、道家、儒家对待“天”、“人”关系分别有何主张?答: 道家主张以人合天;儒家主张人天合人。

12、《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答: 《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13、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冋?答: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4、最著名的《庄子》注本是哪一本?答: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陆德明的《庄子音义》。

15、《庄子•齐物论》有“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这是哪个成语的出处?答: 沉鱼落雁。

16、请写出三位庄子虚构的“至人”形象。

答: 王倪、南伯子綦、伯昏无人。

17、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答: 郭象。

18、“间世”是谁的主张?答: 庄子(庄周)。

19、“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答: 庄子(庄周)。

20、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1、“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答:庄子(庄周)。

22、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孝指孝顺父母。

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3、孔子对人性怎么看?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4、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答:董仲舒。

25、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答:孔子,孟子。

26、孔子如何定义“好学”?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7、“就有道而正焉”的意思是什么?答:接近有道者,端正自己德行。

28、“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29、“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答:儒家。

30、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1、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答: 墨子、杨朱。

32、 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答: 韩非、李斯。

33、 “化性起伪”的意思是什么?答: 变化天性之恶而兴起后天的人为。

34、 《性恶》开篇作者列举了哪些人性的特点?答: 好利、好声色、疾恶。

35、 同样提倡“仁义之道”却又针锋相对的是哪两家学派?答: 儒墨 |向=O36、 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答: 孟子,韩非子。

37、《兼爱》一文描述天下大乱的几种表现是什么? 答:臣子不孝君父、君父不慈臣子;盗贼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相互侵夺封邑;诸侯相互攻 打邦国。

38、 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答: 尚贤。

39、 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答: 不相爱。

40、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答: 墨丿天心 。

41、 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答: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2、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答: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3、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答: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44、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45、《显学》一文“为政而期适民”句中的“适民”是指什么?答:适从于民众。

二、判断题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X)提示: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

2、道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

(X)提示:此为儒家价值序列,道家为道、德、仁、义。

3、老聃是道家始祖。

(V)4、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V)5、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X)提示:儒家、墨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X)6、先秦诸子各派共有的核心名相是人道。

(X)提示:荀子。

提示:天道。

7、法家价值序列:道、法、术、势。

(V)&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V)9、商鞅是墨家。

(X)提示:法家。

10、“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X)提示:效法自己的样子。

11、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X)提示:33篇。

12、“齐物论”的意思是:“齐同所有言论”。

(X)提示:应读为“齐物/论”,意为论万物平等。

13、“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X)提示:庄子。

14、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X)提示:墨子的主张。

15、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X)提示:董仲舒。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X)提示:孔子主张。

18、孔子批评宁武子“愚不可及”。

(X)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X)提示: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18、孔子批评宁武子“愚不可及”。

(X)提示:孔子赞扬宁武子“愚不可及”。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S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X)提示: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V)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V)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X)提示:荀子。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V)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X)提示:孟子。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X)提示:孝。

27、儒家首创尧、舜禅让说。

(X)提示:应是墨家首创。

28、墨者之葬,桐棺三寸,服丧三月。

(V)29、宋钘对待受欺侮的态度是“见侮不辱”。

(V)30、韩非说“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V)三、阅读分析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

(举例提示:比如从“日夜交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答:天道运行。

②圣人为何“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答:圣人不想被民众称颂为圣贤,正如天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③本段前面讲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后面讲圣人所为,两者有何关系?答:前面讲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旨在突出天道胜于人道。

后面讲圣人所为,强调圣人所为合于天道。

④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你是否赞同老子的说法?请举例说明你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3、阅读《庄子•大宗师》节选,回答问题: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冋于大通。

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尔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①你如何理解颜回把忘礼乐、仁义视为进步?答:颜回以丧忘、丢弃为进步,体现了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说“损之而益”,损即丧忘、丢弃。

老庄认为,丢弃礼乐、仁义的伪道俗见,有益于守真葆德,返璞归真。

②何为“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答:“离形”即丧忘身体的存在,“去知”即去除耳聪目明的小聪明,“同于大通”即顺从大道。

③从颜回与孔子的对话看,“忘”与“坐忘”有何区别?忘礼乐、仁义,仅仅是丧忘局部的人道价值观;而坐忘则是以离形去知的方式,从根本上丧忘所有的人道价值观,使德心趋近大道。

④庄子笔下的孔子,既有真实孔子的影子,又有虚构成份,就本节文字而言,虚构体现在哪答:真实的孔子、颜回主张礼乐、仁义,本节中的孔、颜师徒从儒家立场转而成为庄学代言人,提出反儒家思想的庄学思想:丧忘礼乐、仁义,追求坐忘境界,这是庄子的虚构;真实的颜回顺从孔子的教育而不教育孔子,本节中的颜回最终成了孔子教育者,这也是庄子的虚构。

4、阅读《论语》节选《为政第二》,回答下列问题:①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各侧重于什么?答:答孟懿子侧重遵礼;答孟武伯侧重能养;答子游侧重能敬;答子夏侧重敬、养关系。

②孔子说“无违”就是“孝”,又解释“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孝与礼是怎样的关系?答:孝是本质、内涵,礼是形式、方法。

③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答: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提示:可结合孔子有关“因材施教”、孝的主张展开。

5、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下列问题:①孔子回答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答案各不相同,其中贯穿的相同思想是什么?答:相同思想即孔子回答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

②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答:孔子认为,做起来困难的事,说起来就要更加小心。

也就是说,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克己”的表现,而只有“克己”,才能“复礼”,才能算得上仁。

③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同样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为什么?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