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文学篇 张放【VIP专享】

中华文化文学篇 张放【VIP专享】

第一讲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为什么书名为《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

其核心思想是“仁”。

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
统,影响极为深远。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

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也有附会说意指轮流发言,故有通假轮语之说。

•所以说来,两种读音都有道理,都可行。

不可厚此薄彼、固执己见。

二.你认为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
1.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不信怪力乱神。

诚信相处
2.有教无类,平民教育
3.《论语》有体系的在各方面教人
三.请写出《论语》名篇字句,并翻译
四.分别写出古今各三位对《论语》讲解·研究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姓名
现代:钱穆南怀瑾星云大师于丹杨伯峻
古代:何晏(魏)《《论语》集解》
孔颖达(唐)《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
朱熹(南宋)《《论语》集注》
五.列出《四书五经》的篇目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第二讲上杨墨
•一、“杨朱哭歧”与“墨子泣(悲)丝”这两个成语大体是何内容?杨朱与墨翟为什么要哭?
•二、怎样理解“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样的主张?
答:杨朱的个人主义实为怀疑主义,不单是利己主义,是对生命本真的认识,对个人权益的坚守。

•三、以现代汉语翻译《墨子》以下段落:“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
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

苟有上说之者,劝之
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
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
下。


答:现在至于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胜数的事。

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上的喜欢罢了,只要有君上喜欢,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会像火一样的向上,水一样的向下,在天下是不可防止得住的。

•四、墨子“天志”“明鬼”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有什么区别?
答:墨子“天志”、“明鬼”,其有神论的主张,趋同宗教信仰,对神意的服从,容易走入极端化被人利用。

与孔子务实的、人伦的、中
庸的思想如“不语怪力乱神”相左,后世如太平天国等天帝信仰即
为悲剧佐证之一。

•五、写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非攻》的故事情节梗概,并结合墨子生前的言论事迹谈谈对鲁迅这篇小说的看
法。

答: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
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
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

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
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

《非攻》还包含着一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和批评。

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
言行,描绘形象、刻画性格、揭示心理是《非攻》在艺术上的一大
特色。

《非攻》的语言,体现了鲁迅文体的基本特征:凝炼、结实、精深。

《非攻》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粗糙之处,反映了其“油滑”之“弊”。

第二讲下老庄
一、道家与道教是一回事吗?区别在哪里?
二、常言道家的“道治”、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三大流派。

你比较认可哪一流派?为什么?
三、“庄学三义”是哪三义?简要说明。

•“庄学三义”是指庄子创作寓言的本义、
•注者解读寓言的释义、读者接受寓言的取义。

四、解释下文并理解其用意:“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
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
忧也。

”(《庄子·骈拇篇》)
野鸭的腿虽然很短,给它接上一截它就要发愁;仙鹤的腿虽然很长,给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伤。

就是用来说明无论什么事物都要顺应自
然规律这个观点的。

后人也常引用这两句话说明这样的道理:凡事
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

五、熟读《逍遥游》一篇,指出其行文思想与艺术上的特色。

•本义:超越时空、功利和物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

•前半篇以鲲鹏为主,反复引譬设喻,层层否定,推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寿夭,凡是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束缚,就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后半篇以辩论的形式,反复引譬设喻,层层递进,分别阐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无名、无功、无己,合为无为。

做到无为才能达到逍遥。

•寓意:功名利禄是人生的累赘,只有彻底摆脱功名利禄的累赘,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

精神自由建立在超越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能超越物质世界,就不可能获得精神自由。

第三讲屈原
一、作为一个原本诸侯邦国、区域性的诗人,屈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并赢得整个中华民族的敬仰与纪念?
•一、屈原高洁美好、正直坚持的情怀与精神追求,达到极致,他一生的光明磊落终至沉江抗争的时代悲剧结局,感动了整个中华民族。

•二、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署名诗人,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仅有着高尚的情操与突出的思想特征,而且具备鲜明的自传体色彩,把人、把“我”的书写完成得淋漓尽致,如完美的乐章。

•三、作为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填补与丰富了中华文化长期以北方文化为主体显现的历史空间,让中华文明尤其是文学部分更显多样性、互补性与整体性。

文学从此诗、骚并存,如日月朗照,交辉与启迪后世。

•二、“楚辞”这一诗歌体例是在屈原手中创造与奠定基础的,你能举出三篇以上楚辞作品名称并谈谈创作特色吗?
三、熟读并能用白话体翻译屈原《橘颂》,联系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怀,写一篇鉴赏散文(要求字数六百字以上)。

第四讲司马
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后人纪念?为
什么?
•他们的故事激励世代无数好儿女不屈从于命运的压迫、不怕艰难险阻,争取自由爱情、幸福,追求卓越,谱写生命的传奇与
动人诗篇。

同时也表达对不凡才情的欣赏与向往。

二、请列举四川三处以上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关的历史
名胜风物景地。

•琴台路、驷马桥、抚琴小区、古琴台、三友巷、文君故里、文君街、文君酒、文君公园、文君井、相如故里等等。

二、鲁迅先生曾将(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并称。

说“武帝
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称
司马相如辞赋“(卓绝)汉代”、“(精神)极流动”。

三、怎样理解鲁迅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为什么称司马迁是一代“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五、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

唯倜傥
非常之人称焉。

”你认为哪类人可称为他所谓“倜傥非常之人”?举例说明。

六、熟读司马迁《报任安书》,并谈谈这篇文章给你最大的
震动在哪里?
七、李长之先生研究司马迁的专著书名叫什么?请略举几
段大意并谈谈读后感。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八、填空:1.司马迁写《史记》具备这样的史识,即: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九、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六讲盛唐诗歌
•一、写出你喜爱的一首盛唐诗,并予以赏析。

•二、用现代白话翻译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的序文。

•三、你认同专家关于盛唐诗是“诗国的高潮”,表现了“少年精神”与“男性的文艺时代”这些观点吗?为什么?
•四、你怎样看待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即李白、杜甫相逢是我国文学史上令人惊喜、庆幸的一件大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