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曲之美

戏曲之美

戏曲艺术
15广告1班-郭洪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 形式。是包含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武术、 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 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 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 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 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 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 富、革新与发展,才逐 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 艺术体系。京剧 Nhomakorabea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 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 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 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 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 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 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 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 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 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汉 族地方戏曲剧种。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 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 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 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 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 “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 “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 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冀南的“平调”。1952 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黄梅戏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 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通俗易懂,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 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 著称。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 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 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 县戏风更盛。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 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 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 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 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 剧是一种歌、舞、介、 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 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 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 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 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 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 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 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 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 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 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 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 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 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 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 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 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 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 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 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 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 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 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 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 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 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 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 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 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 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 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 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 的特点。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 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 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 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 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1]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 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 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 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 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 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 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山东梆子是中国戏 曲之一的传统表演 程式与鲁西南一带 的其他古老剧种如 柳子戏、大弦子戏、 平调等一样,表演 动作粗犷,架式夸 张。如黑脸上场亮 相时,双手举过头 顶,五指分开;推 圈走圆场时,右手 推圈,左臂随之有 节奏地摆动;表示 愤怒、急躁等情绪 时,有吹胡子、瞪 眼睛、带活腮、晃 膀、跺脚、捋胳膊 等动作。其他行当 “推圈”时,动作 不尽相同。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 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 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 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 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 用“衬词”如“呼舍”、“喂却” 之类。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 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 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 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 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 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 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 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 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 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 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 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 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 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 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 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 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 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 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 统称,分老生(又分 重唱的安工老生,重 做的衰派老生,重武 的靠把老生)、武生 (分长靠武生、短打 武生并应工猴儿戏)、 小生(分扇子生、雉 尾生、穷生、武小 生) 、红生 、娃娃生。

女性正面角 色的统称, 分青衣(正 旦)、花旦、 闺门旦、刀 马旦、武旦、 彩旦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 演性格、品质或相貌 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 物,化妆用脸谱,音 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 为主的大花脸,分正 净(重唱功,称铜锤、 黑头)、架子花(重 工架)、武二花、摔 打花、油花(一称毛 净)。
京剧艺术特色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 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 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 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 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 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 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 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 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 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 脸、黑脸为主要脚色, 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 健,动作粗犷,架式夸 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 豪放的阳刚之美。过去 全用“大本腔”(真嗓) 演唱,旦角尾音翻高, 后来逐渐变化,多用 “二本腔”(假嗓)演 唱。也有用“大本嗓” (真声)吐字,“二本 嗓”甩腔。其中净行的 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 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 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 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 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 圆润、音域宽广。
昆剧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在历史的演 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 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 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 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剧,相传为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人顾坚初创,明中 叶经魏良辅改革,形成曲调婉转,以管笛伴奏为主 的新风格,俗称“水磨腔”,受到观众欢迎。明万 历年间(1573~1619年)出现大批作家和作品,并 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南北广泛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