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 Jul.,2005Vol.26 No.4[收稿日期]2005-04-17[作者简介]姚皓华(1972-),女,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本文为湛江海洋大学课题 大历十才子诗歌研究 中一部分,负责人:张学松;本文由本人执笔写作文学研究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姚 皓 华(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3)[关键词]大历十才子;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摘 要]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
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 大历十才子 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
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 大历十才子 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 大历十才子 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83-07引言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丛奇葩。
唐代的边塞诗数量大、成就高,自古为人所重视。
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界定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对唐代边塞诗的内容、艺术风格、发展脉络,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及其原因,唐代边塞诗的思想意义以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有深入、创新研究。
唐边塞诗在 全唐诗 中的数量超过了2000首,而且,边塞诗不仅数量大,涉及的作家也颇多。
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之涣、崔颢、祖咏、常建等人,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被后人简称为 高岑王李 ,视为盛唐边塞诗最主要的代表。
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充满盛唐时代豪爽明快、一往无前的雄浑气象。
中唐的边塞诗歌也有很火的发展,卢纶、韩、钱起、耿、李益、刘长卿、戎昱、皎然、姚合、张籍、王建、李贺、自居易等,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歌,而且不乏优秀之作。
卢纶、韩、钱起、耿这几位 大历十才子 ( 大历十才子 是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中的主要成员的边塞诗创作,在写作内容方面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相比较,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各具特色。
本文试对之作一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一1、共同的景致描写:大漠风光奇特瑰异边塞风光在盛唐及中唐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83东岳论丛 2005.4领略到迥异于内地的景象色彩。
其中,盛唐边塞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大都美丽壮阔、生机勃勃,形成一幅幅苍茫雄奇的边地山水画卷。
在唐代的边塞诗人中,岑参是写边塞景色最多、最好的一位。
岑参曾两度西行,深入西域,历时六年多,切身、丰富的边塞经历及其好奇敏感之性情,使他写作了大量西域边塞奇观异景的诗篇,成为盛唐时期描绘边塞景色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 [1]。
他的 碛中作 中的 平沙莽莽绝人烟 , 过碛 中的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 题金城临河驿楼 中的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中的 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中的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这些西域风景诗中的写景状物,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西域瑰丽奇美的风景图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除岑参之外,高适、王昌龄等诗人也写作了大量表现边塞奇崛明丽、雄伟壮阔风景的诗作:如王昌龄的 塞上曲 、 塞下曲 (四首)、 从军行 (五古二首);高适的 送裴别将之安西 :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 金城北楼 :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这些诗歌所展现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博大辽阔、声势恢弘的意境,在盛唐边塞诗中多不胜举。
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中也不乏边地大漠景象的描写:卢纶,为 大历十才子 之一,由于有军幕经历,写作了不少边塞诗,在诗歌风格方面,卢纶 有些诗浑健沉雄 , 具有盛唐余风,如向为人们乐道的边塞诗 [1]。
他的 和张仆射塞下曲 组诗(共六首)、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 、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 、 从军行 、 送鲍中丞赴太原 、 送刘判官赴丰州 、 送郭判官赴振武 、 送韩都护还边 ,就是这类诗作的典型代表。
如 塞下曲 组诗(共六首),其中不乏对边境自然景象的描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单于趁着黑夜逃跑,唐军乘胜追击,纷飞的大雪弥满了弓刀,大雪之中追击敌军的英勇的戍边将军跃然纸上。
卢纶的这组边塞诗风格粗犷雄放、气势磅礴雄浑、情调昂扬激越,甚至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卷旗收败马,占碛拥残兵。
覆阵鸟鸢起,烧山草木明。
塞闲思远猎,师老厌分营。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 从军行 ); 分路引鸣驺,喧喧似陇头。
暂移西掖望,全解北门忧。
专幕临都护,分曹制督邮。
积冰营不下,盛雪猎方休。
白草连胡帐,黄云拥戍楼。
今朝送旌旆,一减鲁儒羞 ( 送鲍中丞赴太原 ); 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
鸣雁飞初夜,羌胡正晚秋。
凄凉金管思,迢递玉人愁。
七叶推多庆,须怀杀敌忧 ( 送郭判官赴振武 );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 送韩都护还边 )。
这些诗无不 展现了辽阔苍凉的大漠风光 [1],这在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大历十才子中的韩、李端也关注边塞,写了不少好的边塞诗歌,这些边塞诗歌虽缺乏盛唐边塞诗昂扬盛大的气势,但边地大漠的风物山川也都被诗人们反映在他们的诗作中。
如韩的 送孙泼赴云中 : 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
百战能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
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
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
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胆应碎。
匈奴破尽人看归,金印酬功如斗大 ,诗中所描写的奇寒的自然气候、自然环境,对军事形势、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暗示与烘托的作用,诗风遒劲悲凉,是韩最重要的边塞诗之一。
韩的另一边塞诗 寄哥舒仆射 也对边塞环境、气候进行了描绘,表现出边塞风光和人物的奇异风采。
寄哥舒仆射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腰垂紫文绶,手控黄金勒。
高视黑头翁,遥吞向骑贼。
先麾牙门将,转斗黄河北。
帐下亲兵皆少年,锦衣承日绣行缠。
辘轳宝剑初出鞘,宛转角弓初上弦。
步人抽箭人如笛,前把两矛后双戟。
左盘右射红尘中,鹘入鸦群有谁敌。
杀将破军白日馀,回旃舞旆北风初。
郡公鼻好磨墨,走马为君飞羽书。
经历过开天盛世,多少有着开天诗人那种功业理想与人生意气的韩所写作的这些诗歌,正是其表达建84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功立业的豪情壮语;其中更有对中唐边塞的战斗、生活场景的多侧面、富于表现力的展示,而 回旃舞旆北风初 ( 寄哥舒仆射 )、 请问萧关道,胡尘早晚收 ( 送刘侍御赴令公行营 ) 也让读者领略了边地的景致 胡尘 滚滚、风起云涌 严羽说, 大历诗人,高者尚未失盛唐。
[2]卢纶、韩基本上可以说是 未失盛唐 的 高者 。
大历十才子之中的另一重要诗人李端,他那透着黯淡凄清心绪的边塞诗歌,也不乏边关秋霜月露、霏霏雨雪、胡雁戍烟、落日塞草景致的展现 关山月 :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 雨雪曲 :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 ; 边头作 : 郊泉脉动,落日上城楼。
羊马水草足,羌胡帐幕稠。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
何事归朝将,今年又拜侯 ; 送彭将军云中觐兄 : 闻说苍鹰守,今朝欲下鞲。
因令白马将,兼道觅封侯。
略地关山冷,防河雨雪稠。
翻弓骋猿臂,承箭惜貂裘。
设伏军谋密,坑降塞邑愁。
报恩唯有死,莫使汉家羞在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中,不论是仍残存着某些盛唐余风、笔力较为雄健的卢纶、韩,还是边塞诗风格较沉郁苍凉的李端、耿,他们虽然不像盛唐边塞诗人那样,多以雄伟奇险、恢弘壮丽的塞外景色为写作对象,但他们笔下那些境界深冷、苍凉的景象,同样让人领略到边陲的风起沙移、秋高月冷、衰飒凄寒、草木萋苍、飞雁飘蓬在描写边塞景色方面,盛唐的边塞诗雄伟奇险、高远豪迈,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苍凉凄清、愁绪萦绕,但它们所展现的边地景色、风情,都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美,让人从中领略到了迥异于通常形式的、塞外自然景象之美。
2、共同的情感内容 抒胸臆愁闷之情边塞涛歌读起来常常会 感动激发人意 ,特别是那些本身就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边塞诗,就更能触动人意。
许多盛唐边塞诗派及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都非常重视情感的抒发。
以下内容将从 情感因素 这一角度阐述盛唐边塞诗派与大历十才子边塞诗的相同之处:抒胸臆之不满及愁郁之情是它们的共同情感内容。
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并非都是神采飞溢的边情描绘和昂扬奋发的壮志抒写,盛唐边塞诗歌除了描绘边塞的奇情异景,寄寓诗人建功边塞的志向和歌颂戍边将士等内容之外,也包括了许多边将的沉郁、愤慨,对朝廷好用武功的谴责,还有军旅征战之苦、征人思乡和亲人思亲愁苦的叙写。
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就更是饱含安史巨变下感怀时代、感伤人生的悲凉意绪;大历十才子们常常在他们的边塞诗歌中对庸懦的朝廷进行批判和讽刺,但对此诗人传出的又往往是悲哀的叹息和无奈的哀怨,边愁乡思、征戍之苦成为了大历诗人边塞诗歌中的突出内容。
可见,对朝廷不满、征战之苦、思乡思亲、感怀时代等情怀是盛唐及大历十才子边塞诗歌中的共同主题。
盛唐重要边塞诗大家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写于游历西北边塞时期。
王昌龄的 从军行 (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 及 从军行 (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 两首都激情澎湃地歌颂了唐军破敌立功的高昂斗志,激奋人心。
但综观王昌龄所有的边塞诗歌。
包括前面所提到的两首 从军行 ,我们不难发现,其边塞诗体现出来的激昂豪迈之情并非诗歌情感的主调,其中的 怨情 才是其诗歌的主调。
王昌龄的 塞上曲 、 塞下曲 (四首)、 代扶风主人答 、 从军行 (五古二首)、 闺怨 、 乌栖曲 等都表现出由于边塞的连年征战导致的深重的社会矛盾,诗歌不仅充满了抒情主人公的幽怨痛苦之情,也充溢着作者本人的愁郁与悲愤。
塞下曲 第一首(蝉鸣空桑林)、第二首(饮马渡秋水)表现了战士们心怀报效国家、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胸怀来到边疆,但最后的下场却是 白骨乱蓬蒿 老死于沙场蓬蒿之间,其中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惋惜和同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