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发展概述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
格里菲斯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形成,并创立了“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使其成为经典的叙事模式。
第二章:法国电影1法国电影的先驱者: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代表作《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后者采用了深焦点镜头,产生了今天常见的长镜头内部场面调度的效果。
梅里埃有“银幕魔术师”之称,作品《月球旅行记》。
他的“乐队指挥视点”使电影与自然界的生活完全隔离开来,银幕等同于舞台。
法国拉菲特兄弟组建的“艺术影片公司”在1908年拍摄了《吉斯公爵遇刺》2印象派和先锋派:印象派以德吕克《流浪女》为中心,包括阿贝尔·冈斯《车轮》,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布迭夫人》,让·爱浦斯坦《忠实的心》,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等。
另外,导演路易斯·布鲁艾尔与萨尔瓦多·达利拍摄了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
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先驱者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主要导演有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
让·雷诺阿拍摄了《母狗》《幻灭》《游戏规则》4新浪潮电影产生的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很快沦陷,德国控制法国电影,德国影片开始进入法国市场;2)二次大战后,法国的电影企业完全陷入瓦解和衰败之中,美国影片再次席卷法国市场;3)“优质电影”引起了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的不满,他们先是以批评者的身份出现但很快闯入编导和制片领域,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革新的电影语音给法国影坛巨大的震动。
电影主张:1)电影的本提——记录本性;2)场面调度理论;3)作者电影观念。
代表有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枪击钢琴师》,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
“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
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点:1)其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2)打破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银幕梦幻机制,大胆革新电影语言。
倾向于编导合一,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利用真实自然的背景和光效,灵活运用摄影机,在剪辑上打破传统束缚,时空表现为灵活和随心所欲。
5法国左岸派电影代表: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印度之歌》,阿伦·罗伯格里叶,亨利·科尔皮。
左岸派电影艺术特色:1)受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直觉主义的影响,注重表现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境遇;2)关注人的精神状态活动,表现记忆,遗憾,想象,潜意识活动等主题;3)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将现实与过去,心理空间与外在空间混为一体;4)注重影片的剪辑。
左岸派与新浪潮的异同点:1)都打破了传统的影片结构,但新浪潮更注重于把没有因果关联的生活事件联系起来,追求纪实风格,而左岸派侧重于人物内心表现,特别是人物瞬间的意识流动;2)左岸派在电影语言的探索上也特立独行,极富创造性。
在摄影上不同于新浪潮的“自然主义”式表现风格,十分讲究画面的构图和用光效果;3)左岸派对声音的探索是与对画面的探索相并而行的,但新浪潮电影常常将声音置于一种优先的位置;4)左岸派十分注重电影的剪辑。
第三章意大利电影1产生的背景:1)二战结束,法西斯统治结束,社会问题严重,千疮百孔;2)意大利影坛长期被传统的电影美学统治,电影一度成为法西斯“最强大的武器”;3)“白色电话片”“书法派”等原有的创作传统庸俗煽情,远离社会现实。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表现人类对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所进行的斗争:1)反对战争以及侵犯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别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口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美国电影的不同:1)以美国电影为代表的传统叙事是以起承转合的因果关系将事件联系起来的,这是一种经过选择的虚构的戏剧性的结构关系。
而新现实主义电影要直接的注意各种社会现象;2)新现实主义影片拒绝给影片的主人公的命运指点出路,这与大团圆的封闭结构形成鲜明对比;3)在演员表演方面,新现实主义电影反对明星效应和“扮演”角色。
3发展概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45年罗西尼里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期间代表作有维斯康蒂的《沉沦》《大地在波动》,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偷自行车的人》,勃拉塞蒂的《云中四部曲》和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4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奥尼(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和第一部彩色影片《红色沙漠》)和费里尼(孤独三部曲:《骗子》《卡比利亚之夜》《道路》和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丽叶塔的精灵》)第四章德国电影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是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其特征为:影片多为古怪的几何线条和符号,而且透视不成比例,前后景常呈阶梯式排列,完全摈弃外景,全在摄影棚里拍摄。
2室内剧电影:《碎片》《后楼梯》《除夕夜》是梅育著名的室内剧三部曲。
其代表作还有《最卑贱的人》曾被称作是“电影技术的一场革命》3奥伯豪森宣言与新德国电影产生背景:1)30年代中后期,德国电影业开始被纳税分子控制,成为法西斯的宣传工具,影片乏善可陈;2)西德电影市场被好莱坞占领,本国拍摄了一些模仿好莱坞的影片;3)一些青年德国电影工作者在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英国自由电影的影响下,发起了新德国电影运动。
其中有亚历山大·克鲁格《向昨天告别》,汉斯-于尔根·波兰德,埃德加·赖茨《进餐》,彼得·莎莫尼。
《奥伯豪森宣言》:1)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进行决裂;2)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亚历山大·克鲁格的影片《向昨天告别》中打破了传统电影那种情节单一,平铺直叙,因果关系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构,而代之以一种新的,开放式的结构。
新德国电影第二次创作高潮的原因:1)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有助于青年导演的成长,国内电视台开始资助拍摄电影;2)电影界自助性的“作家电影出版社”等机构建立起来,而且资本雄厚的美国大发行商对德国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新德国电影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电影人才。
新德国电影主将:法斯宾德,其影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题具有强烈的思辨性,批判性和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感。
如《当心圣妓》《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第五章瑞典电影1瑞典电影之父斯约斯特洛姆在1917年拍摄了《塞尔日·维根》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拍摄了《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现代主义影片的特征:1)存在主义的悲观情调;2)关注人与人之间,人情的冷漠造成的情感冻结;3)转向精神世界,追求心理现实主义。
第六章英国电影1自由电影运动是怎么出现的?50年代的英国,战后的青年一代普遍对社会制度的僵化和道德观念的虚伪不满。
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将这种不满诉诸笔端,形成了“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
电影界的年轻人对抱残守缺,死气沉沉的商业电影甚为不满,提出要将电影从记录资助片的宣传目地的故事片制作者的票房中解放出来,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自由”表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他们拍摄的记录短片,很快就转向剧情片领域,把“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中的名作搬上荧幕,形成英国“新电影'运动。
2英国第一剪辑师大卫·里恩拍摄了《卖花女》《相见恨晚》《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瑞安的女儿》等第八章前苏联及东欧电影1蒙太奇学派是指在这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做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主要有: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
2库里肖夫实验证明了又目地的将不同的镜头加以并列,便可获得一种新的含义,一种新的艺术质。
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
普多夫金代表作有《母亲》杜甫仁科代表作有《土地》《兵工厂》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派”主张什么?答:利用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的电影眼睛—电影摄像机,来研究充满空间的庞杂视觉现象。
电影眼睛派否定故事影片,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的记录现实。
3前苏联电影:三四十年代有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阳》。
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格·丘赫莱依的作品《第四十一》乌鲁谢夫斯基的《雁南飞》《一封未寄出的信》。
七八十年代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导演罗斯托茨基在1972年拍摄的。
以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第九章美国电影1 1905年美国匹兹堡出现了第一家被称为“镍币影院”的小型影院。
导演埃德温·鮑特在1903年拍摄了《火车大劫案》,佛拉哈迪拍摄了《北方的纳努克》,约翰·福特《关山飞渡》。
2由塞纳特开创的制片厂特点: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工业生产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制片人专权;明星制度。
3新好莱坞电影的几个特征:1)新好莱坞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对影片内容真实性的追求,旧好莱坞搭景拍摄的时代已经过去,新好莱坞电影用实景拍摄和捕捉不完美的现实来增加真实性和可靠性;2)新好莱坞在塑造人物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好莱坞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反文化的主人公形象;3)新好莱坞电影语言的运用上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多年一贯制的直叙情节因果线式连接。
4战后好莱坞的衰落原因:1)电视的竞争;2)非美活动的调查与反垄断法;3)观众群的变化;4)欧洲电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