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6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损伤1
06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损伤1
另一方面,肠腔内毒性物质及细菌也可直接入血,引 起中毒和感染。在此过程中,肠分泌、蠕动、消化、吸收 等机能均严重障碍,病人产生剧烈腹痛、腹泻、顽固性呕 吐、拒食、发热及血水样便,全身衰竭等。
肠型放射病致死的根本原因
肠道的严重损伤
体液和蛋白质 电解质紊乱
感染、中毒、出血
肠上皮失去再生能力
死亡!
(三)心血管型和脑型急性放射病
辐射剂量在4~6Gy之间,属半数致死剂量范 围。死亡率高,经积极治疗有可能存活,恢复期 较长,生殖功能恢复需2年左右,甚至可出现不育 症。
4、极重度急性放射病
辐射剂量在6~10Gy之间,属绝对致死剂量。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
全身或腹部遭受大剂量(10~25Gy) 辐射造成的损伤,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胃肠 道症状,病程急剧,不易救治,可造成近 100%死亡,一般死于照射后数十天之内。
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
准确地估算患者接受的剂量的大小,如能确 定剂量的大小,放射病的诊断即可成立,并可对 预后进行评估。
(一)物理剂量估算是关键
(二)生物剂量估算是补充
(三)临床判断供参考
(四)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 结合对症综合治疗。
关键
抗感染、抗出血、减轻造血功能的损 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注血细胞悬液, 加强营养,改善微循环,必要时采用同种骨 髓移植等。
受到50Gy以上超致死剂量照射后出现的极其严 重的急性放射病。
表现:昏迷、休克、丧失定向能力、共济失调、 肌张力增强、肢体震颤、抽搐等症状。早期失能, 进而完全丧失中枢控制,是脑型放射病发展的特点。
心血管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剂量范围约在20~50Gy之间,表现为心脏 和全身血管广泛损伤,循环衰竭,一般死于心源性 休克,但目前认识尚不统一。
第三节 外照射慢性放射性损伤
一、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病
指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 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外照射,累积剂 量超过1.5Sv以上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 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1、X射线诊断
2、放射治疗
病因
3、工业探伤
4、含放射性武器的使用 如贫铀弹
(二)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乏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 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易激动、心悸等植 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的表现; 牙龈渗血、鼻衄、皮下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
姑息 治疗
死亡率高
姑息 治疗
死亡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轻度急性放射病
2、中度急性放射病
辐射剂量在2~4Gy之间,分期明显,受照射 后2h左右出现初期症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 3日内减至0.75×109/L左右。假愈期 3~4周。极 期前出现脱发,极期出现高热、感染与出血症状。
3、重度急性放射病
男性患者性欲减退、阳痿;
女性月经失调,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缩短、 痛经、闭经等。
(三)慢性放射病的诊断
由放射医学专业机构或者是省、市、 自治区的放射病诊断小组进行。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病
长期受到超过当量剂量限值的照射,累积当量 剂量一般大于1.5Sv,受照射数年后出现的慢性皮肤 改变,亦可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绵延而来。应结 合健康档案分析诊断。
进入极期的标志
外周血wbc
2.0×109/L
极期
脱发、皮肤及粘膜出血 点、体温升高和菌血症
(三)极期阶段
极期是急性放射病病情严重,各种症状、体 征和实验室检查变化明显,即临床表现最为严重 的时期,是病人生存或死亡的关键时刻。受照射 剂量越大,则极期开始越早。表现有:
1、造血功能障碍
2、严重感染
3、明显出血
第二节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人体在较长时间内(数周至数月)连 续或间断遭受到较大剂量外照射,其累积 剂量大于1.0Gy,照射量率小于急性放射病 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并以造血功能再 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外照射亚急性 放射病。
临床特点
1、起病缓慢; 2、造血功能障碍; 3、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 4、明显的微循环变化; 5、免疫功能及生殖功能低下,凝血机制障碍。
临床表现
初 期 阶 段
假 愈 期 阶 段
极 期 阶 段
恢 复 期 阶 段
(一)初期阶段
急性放射病的初期阶段是在受 照射后数分钟至1 或2日开始,可持 续1至数日。主要表现为神经和胃肠 功能改变,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的症状。
(二)假愈期阶段
初期的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但机体内部病理过程 在继续发展。假愈期的有无或长短是判断急性放射病严 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4、胃肠道症状 (四)恢复期阶段
急性放射病分型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按病人受照射剂 量的大小、主要症状、病程特点和严重 程度一般分为3型,如果将心血管型急性 放射病也划入,可分为4型。
表6-3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分型
型别 骨髓型 肠型
心血 管型
脑型
剂量 (Gy)
主要临床 表现
主要病理变化
1~10
出血、感染
骨髓抑制、空虚
10~25 20~50
高烧、腹泻、 电解质失衡
肠上皮细胞分裂 停止,上皮细胞
脱落
循环衰竭症状, 死于心源性 休克
心脏和全身血管 广泛性损伤
>50
震颤、惊厥、 运动失调
脑炎、脑水肿、 血管炎、小脑颗
粒细胞变性等
治疗
预后
对症治 疗,骨 髓移植
对症治 疗,姑 息治疗
可治愈有 死亡
部分可治愈, 死亡率高
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放射病 和慢性放射损伤
Acute , subacute and chronic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天)内 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起 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1、医疗照射 2、事故照射 3、应急照射 4、核武器辐射
慢
性
慢性放射性皮炎
放
射
性
皮
肤 慢性放射性皮肤粘膜溃疡 病
肠型放射病:初期、假愈期、极期。
肠型放射病的病理变化特点
肠隐窝上皮:坏死脱落,清除。隐窝空隙加大,固有 膜充血、水肿,故肠壁显著增厚。
肠绒毛变短,粘膜大片坏死脱落,皱壁萎缩,肠壁变薄。 由于肠粘膜坏死脱落,故创面直接暴露于肠腔与肠内容物 接触。
一方面有血液和淋巴液不断从损伤的小血管和淋巴管 外流,加之频繁的呕吐及腹泻,致大量体液丧失,水电解 质严重紊乱,血液浓缩,血压下降,循环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