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

区域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

区域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
课 程 提纲
一 二 三 四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综述
• 招商引资的基本原理及发展态势 • 招商引资的策略与路径
• 招商引资的案例分析
第一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综述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 二、区域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我国当前区域发展格局
四、城市群建设
五、区域规划的必要性
积为7.7万平方公里)。
北京 天 津
环 渤 海 区 域 示 意 图
共有大小 157个城市, 约占全国城 市总数的1/4。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其GDP总量占当年全 国GDP总量的27.05%,原油占全国总量34.35%,钢占全国总 量40.89%,发电量、水泥、电子计算机、水产品、水果、肉 类、铁路营业里程、公路营业里程也都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 通车里程、民用汽车和私人汽车保有量更在全国最前列。其高 等教育在校人数,中小学教育在校人数、高等院校数量、科研
六 “十二五”规划背景下产业升级 和经济转型
1
产业升级与“微笑曲线”
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十二五”规划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是明确未来五
年乃至更长时间,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 线。 “十二五”规划之所以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 指导思想中的精髓和灵魂,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判 断,就是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轻工业为主;锦州港、葫芦岛港、盘锦港形成蒙东地区的能源以及重要
物质通道,乃至连接蒙古。
四 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
提出的,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戈氏总结 其特征包括:以2500万的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 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的庞大空间;以国际化大城市为 核心,沿海轴线发展形成的枢纽;职能分工合理的多 中心城市网络;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及其基础设施。
四 城市群建设
通常以“一小时距离法则”界定其地域范围;以中 心城市为核心,其周围地域根据其影响的强弱及功能 组织的不同而往往被划分为若干圈层:核心城市区、
都市区、都市圈;以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核心
都市圈”,常简称城市群或大都市圈,其内部包括若 干个“日常都市圈”,大都市圈一般对应着一个较为 综合的城市经济区。几个大都市圈往往形成“特大都 市圈”。
E.辽宁沿海经济带
一是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成为全国整体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宁沿海 经济带不仅使环渤海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圈,更具
战略地位的是它将使东北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紧密结
合,推进东北亚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而东北亚在亚洲 乃至世界有重要位置。2007年,东北亚6国经济总量达11 万亿美元(东南亚10国仅为1.1万亿美元)。
规划编制的程序
第二阶段,编制城市详细规划。
我国城市详细规划没有规定严格的步骤。主要侧重于提 出方案,再由相关部门从功能、经济、环境和景观效果 与建设次序、周期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与论证,最后选 定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
划。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须包括规划文本(土地使用和
建筑管理规定、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等)附件和规划图 纸;建设性详规包括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图纸。
行业划分 第 农三 业产 业 . .
乡镇区域规划 (国土规划)
工 业
规划编制的程序
第一阶段,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步,勘察、搜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资料。 第二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第三步,起草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步,上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市民评议总体规划草案。 第五步,城市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后,由 政府向市人大提交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议案,提请人大审议和通 过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步,上级政府审查、批准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步,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城市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同级人大常委 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 布局等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 原批准机关审批。
1
产业升级与“微笑曲线”
产业高端化: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 化程度,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组织网络的 复杂化,使得现代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产业链的垂直解构——产业价值链由不同节 点上的企业链所分割——每个企业只承担与自己专 业化生产能力相称的部分,产业链最终创造的全部 价值增值被分摊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全部 的价值增值并不是以均摊的形式分摊,在产业链系 统内部不平均的价值分摊就形成了所谓的“微笑曲 线”。即追求上翘的两端---高端
中国主要的大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区
五 区域规划的必要性
规划工作是一座桥梁,起点于现在,落点在将来,因
此它连接着现在和将来要达到的目标。
从微观概念上来说,计划是为规划服务的。它是一项 综合性的计划。一项规划往往需要许多计划作支持。 从城市和区域的角度来讲,本身的对象就是高度综合 性的。因此,管理中的计划职能就是以规划为主来实 现的。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北京、 天津两直辖市。北与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 与山西省为邻,南与河南省、江苏省接壤,东至黄海, 与朝鲜和韩国隔海相望并与朝鲜以鸭绿江为界(国境
线为200多公里),面积51.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
6584.4公里,海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面
“协调” 政策
西部 倾斜政策
东北 倾斜政策
局部城市
沿海 主要地区
调整沿海 内地关系
西部主要 地区与行业
东北 主要行业
二 区域发展的主要趋势
主体功能区划 区 域 经 济 理 论 中央政府积极
区域合作网络
省区政府积极
城市群建设
城市政府积极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网络态势
三 我国当前区域发展格局
全国五大开放地带
A.珠 三 角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公布 。
随着珠三角一体化的提速,一个人口超过3000万、 地区生产总值近2.5万亿的“超级城市体”正在珠 三角渐露雏形。
泛珠三角
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
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香港特别 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11省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涵盖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 带和港、澳两大经济发达地区,既有不同区域的经 济特征,又有“一国两制”的体制特点,是我国区 域合作与发展的成功尝试。
规划的框架结构
综合规划
全国的区域规划 (国土规划) 空间划分 城市(镇) 发展规划
乡村发展规 划
特殊区域规划(自然保护区、 工矿区、重(国 土规划)
总体规划
地区(市)级区 域规划(国土规 划) 县(市)级区域 规划(国土规划)
详细规划(详规)
上海浦东新区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
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浦东新区"率
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
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随后国家发改委批准
的浦东综改《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
赋予浦东"先行先试权"。
C.京津冀经济一体化
形成北京-天津双子巨型国际城市,以城市网络主导区域发展格 局。在政治中心与国际经济中心的基础上,形成北京全球性世界 城市。
六、“十二五”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七、云南省区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
1978-1985 1986-1992 1993-1999 2000— 2003—
沿海地区 发展战略
三大地带 发展战略
地区协调 发展战略
西部 大开发战略
东北老工业 振兴战略
局部地区 特殊政策
沿海 倾斜政策
E.辽宁沿海经济带
三是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结
合东北地区的特点,主要是实现“再工业化”,具体来说就是
地区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模式、存量改造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 模式、以大型国企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发展模式。为此必须突出 “东北特色”。例如,就产业集群而言,东北地区的产业集群 主要是大企业集群、国有经济为主的集群和重化工业集群。就 产业基地建设而言,也要突出装备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 地和现代农业基地的作用。
E.辽宁沿海经济带
二是将有力地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
促进技术创新。《规划》强调辽宁沿海经济带要深化重点
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其实质就是打造制度创新的增 长极,促进形成技术创新的增长极,从而成为全国新的经
济发展增长极。因此,要实行企业创新、市场创新、区域
创新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等全面创新,既要强调正式制度 (如产权制度、市场制度等的)创新,又要重视非政治制 度(如价值观、观念、文化等)的创新。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六个机制:资源共享、要素互动、产业集聚、
特色错位、生态同保、规划协调。构建好分工合理、布局得当、
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一
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推进该地区的经 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进程。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
B.长江三角洲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跨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三省一市,主要包括22市:上海;浙江杭州、嘉兴、湖州、 宁波、绍兴、舟山、台州、衢州、金华;江苏南京、镇江、
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泰州、扬州、淮安、盐城;安
徽合肥、马鞍山。上世纪90年代浦东大开发让上海的龙头 老大地位无可动摇,各省市自觉进行资源整合和调配,形 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各城市错位发展的城市定位和分工, 并对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前景达成共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