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 高德步 第五篇
复习
关键术语 垄断 并购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现代企业制度
托拉斯 投资银行
思考题 1.简述垄断产生的历史背景。 2.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 3.分析《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在并购中的作用。 4.分别举例说明垄断产生的停滞和进步作用。 5.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第十八章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一、并购理论 并购是通向垄断的途径。 企业并购的分类 :
纵向并购
根据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所处的 行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横向并购
混合并购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并购的理论主要有: (1)效率理论。 (2)内部化理论 (3)代理问题。 (4)价值低估理论。 (5)财富重新分配理论。 二、横向并购 187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的萧条持续了很长时间,价格 持续下跌对企业造成强大的冲击。对大多数厂商来说, 应付产量上升和价格下跌的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组成同 业公会,缩减产量以维持价格。 同业公会的协议并不具有合法合同所具有的强制约束力, 经常会有成员采用秘密回扣或公开降价的方式,破坏价 格协定,使同业公会失效。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二、利率传导机制 20世纪20年代末纽约证券市场的火爆,引起货币当局的 关注。政府反对过度投机并提高贴现,实行通货紧缩, 抑制股票市场,但对于提高利率一直犹豫不决。 提高了的贴现率并没有立即在证券市场上生效,但是紧 俏的银根使工商业更加脆弱。 古典的降低贴现率的办法失灵,利润和收入并没有因此 而有提高,利率传导机制堵塞,经济落入了“凯恩斯陷 阱”。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垄断与垄断资本
垄断的产生
并购与垄断 垄断的影响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一、垄断产生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对垄断的分析
竞争
追求 利润
生产 规模 扩大
资本的积聚
资本的集中
形成 垄断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形成垄断的原因 : (1)独家或几个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或基本 资源。 (2)由于生产技术上的规模经济导致的自然垄断,即边 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下降才会形成的垄断。 (3)由少数厂商的合谋行为导致的行为垄断。 (4)由政府限制竞争的法令和政策导致的法定垄断。 二、大规模生产的出现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兴的重工业开始充当主要角色, 生产集中和大规模生产体制初露端倪。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危机在美国爆发后,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世界
范围内扩散。主要的危机传导机制有利率传导机制、价 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 一、危机的发源地 关于1929年美国爆发国内危机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 一是美国的建筑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情况。 二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停滞。 三是农业长期的慢性萧条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是美国银行制度存在结构缺陷。 五是对美国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质疑。
金融资本
第三节
垄融资本集团既有工业垄断资本向银行 业扩展形成的,也有银行垄断资本向工业渗透产生的, 洛克菲勒集团和摩根集团是这两种形式的代表。 有的国家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都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一个财团是一个家族,或者以一个家族为主与另一个利 益攸关的家族结盟,形成某个财团。 这些金融资本形成后,成为各个国家居统治地位的力量, 它们不仅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而且操纵政府,左右国 家政治生活。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1)铁路大规模兴建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 (2)铁路的发展,带动了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石油 采炼业和化学工业的大规模发展。 三、垄断的必然性 大规模生产出现以后,一方面为企业之间联合控制市场 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加剧了竞争,在弱肉强食的竞争 中垄断形成。(以美国铁路建设为例) 187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批弱小和经营不善的中小 企业在长期萧条中破产,使生产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大大 加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垄断组织。 1873年爆发的危机是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 水岭,它表明自由竞争体制的结束和垄断时代的到来。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一、经济的发展与停滞 这时期电力、化工、内燃机、新材料等领域获得巨大的 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停滞的现象也不断出现。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经过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后的企业, 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组织与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确保企业运作的稳定 高效;二是策划与选择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筹措与分配 资源来实现这种战略。 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制度最早出现在运输和通讯领域。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
二、危机的后果 第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 失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的物质损失 还多800亿美元。 第二,大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体制的末日。 第三,危机使德、意、日采取了专制残暴的法西斯统 治。
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一、金融政策 罗斯福政府的基本政策: 第一,清理银行。 第二,发放巨额贷款给金融界。 第三,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第四,《1933年银行法》对银行制度进行了改革。 第五,通过了《证券交易法令》,规定由1934年建立的证 券交易委员会来监管证券交易。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一、危机的原因 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各派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1)凯恩斯学派的观点:造成危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 放任体制,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货币学派的观点: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 他 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会使其 稳定性遭到破坏。 (3)制度学派的观点 :他们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 批判,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公司结构弊端、银行结构缺 陷、外贸盈余不稳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危机的原因, 主张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良。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哈姆贝格和曼斯菲尔德的观点:尽管技术进步是促进集 中乃至形成垄断寡占的重要原因,但是垄断一旦形成, 企业就会丧失技术进步的动力。而且,企业规模过大还 会降低效率,不利于技术进步。 大量的证据表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 四、金融资本的统治 在工业垄断组织的产生过程中,银行的作用有了根本的 改变:它由过去的单纯支付、中介作用,转化为支配整 个社会货币资本的万能垄断者。这时,银行业中的垄断 资本与工业中和家族中的垄断资本的界限已经难以划分。 它们相互渗透,混合生长,形成一种新的、最高形态的 垄断资本,即 。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
(4)熊彼特的观点:用创新浪潮的起伏来解释经济繁荣 和衰退,他认为技术革新因素是危机的根源。 (5)美国经济史学家菲特和里斯的观点:投资和消费的 矛盾导致了大危机。 (6)阿瑟· 刘易斯的观点:初级产品价格崩溃在解释大萧 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是决定性的。 (7)罗斯托的观点:初级生产国收入相对下降,限制了 他们购买工业品和投资于新生产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尤 其1929—1933年初级生产国收入的巨大损失是危机产 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四、汇率传导机制 奥地利首先爆发金融危机,随后波及到匈牙利、捷克斯 洛伐克、罗马尼亚、波兰和德国等国。 德奥金融风暴逐渐平息之后,英镑变得十分虚弱。9月 21日,英国脱离了金本位。 英镑贬值对其他国家迅速产生影响,大部分大英帝国的 国家,以及大英帝国的贸易伙伴国继英国之后也脱离了 金本位,任它们的汇率自由浮动。 英镑9月贬值后引起的美元升值,使美国出口盈余大幅 增长,但是美国商品价格、就业率等指标跌落的速度比 英镑贬值之前更快。这说明,美元升值对国内经济产生 了更大的紧缩作用,这使关注国内经济复兴的罗斯福断 然选择放弃金本位。 美国放弃金本位标志着金本位制的终结,原来的国际汇 率体系在危机的冲击下彻底崩溃。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之后,经济生活在企业外的由市场机 制协调,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 杂市场结构被企业家取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大企业所 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工商业进入了经理式的资本主 义时代。 三、创新机制 一般认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规模大小有着密切 的关系。 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斯的观点:拥有垄断力量的大企 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更有可能提高产业技术。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因此,要对联合起来的各公司进行更有效的控制,需要 把各成员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在法律上能予以承 认的实体。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控股
公司
托拉斯
大量的横向并购产生了一些巨型公司,加强了它们对所 在行业的产量和市场的控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次横向并购中,美国工业完成 了自己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三、价格传导机制 价格是另一个传导危机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使危机在一 国的农业和工业之间扩散,而且通过国际贸易将危机传 向全球。 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过剩和剪刀差。 农业收入的减少缩小了对工业品的需求,造成工业品 价格的下降。 在价格传导的链条上,初级产品生产国是最薄弱的一环。 价格下跌意味着国际贸易收入的减少,在近代狭隘民族 主义世界观的支配下,对进出口进行控制的防御性措施 受到重视。这样,价格下跌得更厉害,国际贸易萎缩, 各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减少,危机在全球扩 散。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三、纵向并购 背景: (1)大企业因为规模经济或垄断获得的利润受到了市场 的限制。 (2)厂商与原料供应商和销售商订立的合同,受到了不 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的干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失灵了。 (3)厂商为了保证大量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不得不将采 购和销售的交易内部化于一个单一的企业中,用企业的 协调能力来克服市场的不足。 纵向并购得到了当时政府的支持。这次在以纵向并购为 特征的浪潮中消失的企业数目比横向并购时消失的企业 数目多两倍多。
第六,《1935年银行法》。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