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
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
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
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2.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分析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
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
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3.3理性思考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学会理性思考,不能盲目,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
3.4自我保护
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首先学会保护自己,懂得通过合法有效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3.5苦练内功
在国际化的环境中,中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国际竞争力。
3.6本土化战略
提倡对外投资项目本土化,雇佣所在国的国民。
3.7学会“竞合”
建立预警机制,时刻保持警惕。
当出现危机时要有保持冷静和克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来妥善解决。
总之,在市场上并不是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市场也非铁板一块没有缝隙。
在多元化的全球大市场里,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时点能准确地定位自己,在竞合的动态局面中发展壮大。
无论是产品还是企业经营主体进入他国,不仅仅是对方市场需要和欢迎你,同时也是因为你在那里找到了更好地发展的机会。
1.资金不足。
这是许多企业难以对外投资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
国外汇管制过严,使许多民营企业在外国的外汇使用发生困难。
银行信贷主要扶持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类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而很多以土建为主的国内大型建筑工程企业无法获得贷款。
第二,银行信贷过严,由于国内金融管制,所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的难度相当大,面对一些很有发展的项目资金往往跟不上错过很多机会。
2.知识产权问题。
对外进行生产性的投资往往看中的就是当地的技术优势,但是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的关系使很多企业付出了大的代价。
在国外,经济环境复杂,选择何种投资方式对于经营成本来说是不同的。
3、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
目前中国许多海外企业沿袭了传统的国内经营模式,在形式上虽然直接面对国际市场,但行为上却要按照国内现行体制进行管理,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很多企业对外投资时并没有对投资地的经济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决策失误,造成了一定损失。
4.经济业务政治化。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国际竞争、意识形态、经济危机等等原因,使得现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许多政治障碍,在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业务中,就因为美国政府的干涉破产。
根据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来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上的资产优势,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优势。
中国市场虽大,但是技术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内部规模经济的态势,如果中国的企业要实现对外投资的利润,欧美型的对外投资显然是较难的。
对处于贸易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中国需要的是技术实力的提高,对外投资不仅仅应该以实际利润为目的,而且应该提高自身的科研技术水平。
所以,中国的对外投资应该分为两种类型。
1. 贸易导向型的产业转移。
在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实现了“世界工厂”式的加工能力提高后,对中国来说,劳动成本正在逐步提高,低附加值的产出已经“不再受欢迎”正在变成一个事实。
所以,那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应该进行转移。
与其不断应对欧美的反倾销,不如提高我们的生产层次。
2. 提高研发能力导向的直接投资选择技术转移限制较少,科技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然要对欧美大国进行直接投资,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决
定的。
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技术实力的提高正变得越来越迫切,仅仅转移自己的边缘产业,不能带来自身实力的提高,必须要以高现在的资本优势趁机进行技术资本的投资,以期利用先进的科技实力来实现自身资本的报酬。
并且也可以深入技术前沿,升级国内产业。
所以,想要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障碍,要从下面几个反方面来解决。
1. 要加快和完善国内金融服务价格政策体系的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担保及保险等更多的服务。
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允许带资承包项目,积极探索BOT等融资方式,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加强金融服务和监管功能,重要的是要将商业银行纳入政府对海外投资、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及对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商业贷款的审批管理过程,由相关的商业银行部门负责审查项目的风险并进行可行性评估,提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改变普遍存在的“借贷”现象。
2.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将企业的视角放到国际上,注意培养自身的海外经营能力。
但是从实际上来说,要多鼓励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给与政策支持。
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看,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明显由于一些国有企业,但是在政策上却没有的到同等的优惠。
3. 企业在事前要充分评估各类政治因素干扰的可能性,看看自己有无能力应对,同时采取正确的跨国经营策略,从源头上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尤其要尊重当地社会文化传统和风俗,避免发生劳资纠纷。
从政府角度来说,可以做的包括扩大与贸易伙伴国的交流,改善华商在海外的环境;完善双边和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建立区域投资保护机制;完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工具等。
可以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的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比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税收以及金融支持,而且应该在贸易交往上给予这些投资企业以更好的环境。
一个安全并且单纯的经济环境无疑是相对简单的。
对于企业来说,文化的差异也应该成为其走出去的必修功课之一。
当地的经济环境,劳资关系的处理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是良好的,企业的发展前景是积极的,这些都会成为中国又一转型期的积极因素。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