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完整)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酝酿.(niàng)花苞.(bāo)静谧.(mì)碣.石(jié)B.窠.巢(guǒ)肌.肤(jī)吝啬.(qiáng)澹.澹(dàn)C.莅.临(wèi)天涯.(yá)屋檐.(yán)贮.蓄(zhù)D.黄晕.(yùn)落.地(luò)高邈.(miǎo)竦.峙(sō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元勋罗卜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B.薪金夹竹桃迵乎不同一反既往C.抹杀揩桌子锋芒必露警报迭起D.涉猎戈壁滩死而后已截然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受寒流不断南下的影响,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
B.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同学们都忍俊不禁....。
C.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不耻下问....,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
D.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新一代迎宾展示机器人是一款工作于室内环境,用于迎宾、讲解、接待、引领工作的智能型服务机器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的一项是 ( )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D.“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6、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这是为什么呢?②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
③因为注视屏幕的时候,屏幕的强光、闪烁、颜色和亮度会迫使眼部肌肉更加努力伸缩,以保持视线清晰。
④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常常让我们感到眼睛疲劳。
⑤另外,打开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与屏幕的距离和角度也经常变化,会迫使眼睛加倍努力去聚焦。
A.④①③②⑤ B.③⑤①④②C.①③⑤④② D.④①③⑤②7、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
树木丛生,______。
(曹操《观沧海》)(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_______,行舟绿水前。
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
(15分)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注] ①彰:曹彰。
②膂力:体力。
③课:督促。
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3.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侯?4.本文与《孙权劝学》在“劝人读书”这个问题上结果是否相同?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十一岁的阳光艾傈木诺逼着自己撕开一丝眼缝,感觉还有些迷糊,少年毕竟是贪睡的,可转念一想,还得早些去学校,依拉的事是大事,万万不能耽搁。
我揉揉眼,从床上爬起来。
太阳把瑞丽江照得如金子般闪亮,晨风在江面飞过,一会儿钻进树丛里,一会儿钻进水汽中,一会儿钻进村寨里。
我来到依拉家的竹楼下,大声叫:“依拉”。
依拉下楼来时,眉皱皱的,我把手里的钱朝着她一扬,说:“依拉,一定没事的。
”她抿着嘴羞涩地笑了,露出可爱的小虎牙。
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班主任岩坎老师。
依拉一直低着头,我竭力地抬起头来,说:“老师,依拉的爸爸去缅甸背玉石毛料,伤了脚,家里也没有钱让她读书,她快读不成书了……”岩坎老师说:“不怕不怕,我们一起想办法。
”我说:“能不能把我的学费分一半出来给依拉缴学杂费,等以后有钱,再补上,好不好,老师?”我心里在想,现在依拉家里是拿不出钱的,我每个星期有生活费,可以慢慢省出来,不但可以替依拉缴上学费,还可以替她补上生活费。
老师说:“艾傈,你们不用担心,我来想办法。
”他的脸又转向依拉说:“没事的,学费我先给你垫着,好好读书就是了。
你还这么小,不上学可不行。
”我们两人不愿意老师这么做,因为老师也穷,我们是知道他家家境的。
依拉不知道该怎么说,放声大哭起来。
因为家里和学校隔得远,我们都是住在学校,星期天回家带上一周的粮食和菜,平时就自己做饭吃。
一个人的饭菜两个人吃,我知道是不行的,得想想办法。
该用什么办法给依拉找生活费,再把岩坎老师垫的钱还上?靠近公路边有一个工地,一群大妈在那里砸石子。
我对依拉说:“这个我们能做呀!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把学杂费挣回来。
”起初我们想,不就是砸个石子吗?多大的事!结果可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用力小了,砸不破;用力大了,一会儿就累了,还会把石子砸碎。
另外,两只手得配合默契,要不石子会飞出老远;眼睛也得留神,一锤下去,有时砸不着石子,倒把自己的手砸得鲜血淋漓。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我们下午放学就去工地砸石子,每天干一个小时,再回去做饭、写作业。
干了一星期,两个人得了六块钱,我们商量先给老师送去。
第二天我们去送钱时,岩坎老师看到我们笑笑地说:“听说你们每天去砸石子,是不是很辛苦?”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辛苦、不辛苦……”老师问:“不好好读书,怎么想着去砸石子呢?”我鼓起勇气说:“老师,我们不能连累你给我们垫学费,我们想用自己的双手挣出来。
”岩坎老师笑得更灿烂了:“好好好,你们这种自立精神值得表扬,只要不耽误学习就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
只是这钱,老师不能收,就算我给你们的奖励吧!”那一年,我们都是11岁。
(本文略有删改)1.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阳光”的含义。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并说出它的作用。
3.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文中的“艾傈”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中两位小女孩的求学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2、最后的老师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
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
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
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
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
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
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
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
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
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
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
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
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
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
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
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
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
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