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②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③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
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
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课前准备
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五、教学活动设计
(1)阅读教材P110一位中学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爷的回答
(2)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谈)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从而为过渡下文要讲的最高理想做准备。
2、讨论:从无数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事例中,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先进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凝聚起无数优秀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3、感悟:
1)从居民住房、生活环境、汽车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祖国重大建设成就等四个方面提供的一组照片和说明材料,从提供的反映人们的服装、饮食、住房、电视等四个方面的一组老照片,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再感受一下:
A、今天他们所穿的服装是什么样子?
B、买牛奶要不要排上长长的队?
C、是不是几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D、住的房子如何?
3)请他们尝试制作一组照片,切实感受一下。
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更好地体会书本上的知识。
4、交流体会: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1)结合书本提供的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材料,让学生分析、体会。
2)请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小康这一现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5、畅谈未来:
1)请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还可以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国外的联系等方面想象2020年我们国家的美好远景。
2)引导学生思考美好理想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把教材知识贯穿起来。
(改进后)
一、中考链接
1.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3.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知识准备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对话课本理解目标
(一)走进共同理想
1.我们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3.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什么?
共同理想最高理想
我的疑问:
小组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我国目前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的祖国将更加,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3.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景象: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
进一步提高。
我的疑问:
小组讨论: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已达到的小康社会?
(三)共创和谐伟业
1.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共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是中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基本内涵特征)
3.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的疑问:
小组讨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近几年采取了哪些措施?
课堂练习
一、选择
1.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目标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将是另一番景象。
下列描述合理的是()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进一步显示②人民生活将跟家幸福美好
③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④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
A.①②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④
2.下列对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最高理想
②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③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④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01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我国不同区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如下表所示。
材料表明()
A
B.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C.我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D.由贫困到温饱的跨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
4.下列对全面小康实践过程认识错误的是()
A.它是实现同步富裕的过程 B.它是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C.它是追求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
D.它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