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设计

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设计

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能力目标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

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

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前准备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依据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2)学生面临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教学活动设计新课导入:歌曲《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活动一: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在中外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曾经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甚至付诸于实践。

第一组:1、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2、康有为的《大同书》幻想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

3、洪秀全。

第二组:《圣经》里的伊甸园,柏拉图《理想国》,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学生介绍:我想给大家介绍十九世纪初三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他们是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思想家欧文。

圣西门设计的理想社会叫“实业制度”;傅立叶的理想社会的基层组织叫“法郎基”;英国的欧文创办的理想社会叫“新和谐公社”,他耗费了几乎全部财产建立的这个“天堂”只存在了四年就解体了,自己也为此一贫如洗。

师:这些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他们的设想都没有成功,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人类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师演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师问:你能想象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吗?(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学生1:没有战争,世界是和平的。

学生2:没有国界,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产品将非常丰富。

学生3:所有的工作都由机器人来干,人们只需要操作机器人。

学生4:医学更发达,人的寿命将会延长。

学生5:没有犯罪,人人和睦相处。

学生6:将有更多的同学能上北大、清华,而且是通过远程教育,不用到北京上。

师归纳: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将是(课件展示)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活动二师:想当年,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支撑他们革命的动力是什么?是共产主义信念,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英雄的豪言壮举。

学生活动:故事会《踏着英雄的足迹》。

学生1: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曾豪迈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即使站在敌人的绞刑架下,他仍然慷慨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

”学生2:方志敏在阴湿昏暗的死囚牢里,曾写下光耀千秋的信仰绝唱:“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理想追求,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生3:年仅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奋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毛泽东亲笔题词赞扬她“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学生4:只有28岁生命历程的夏明翰烈士,以自己光辉的经历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临行前挥笔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师归纳: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威武不屈、气壮山河,其中的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就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先锋战士。

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鼓舞着他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活动三师问: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许多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

在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共同理想)是什么呢?指导学生看书P111页。

(学生回答)师:这一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关系怎样?指导学生继续看书P111页-112页。

(学生回答)(师归纳,课件展示)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大意是有饭吃、有房住。

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配音)。

现在我们要同绘小康蓝图。

请同学们看孟大爷的故事。

(学生观看)师:有一些网友也纷纷在网上谈家庭的变化。

(配音)网友1: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直到参加工作,我都是穿着母亲千针万线为我缝制的布鞋。

穿着母亲亲手做的鞋,心里总是踏踏实实的,暖暖乎乎的。

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老土”,当然那时经济比较困难,没有条件“享受”,也不可能“洋化”。

我清楚地记得,由于母亲的眼睛不太好,加之家中的生活条件稍好了一点,我就劝母亲不要再为我做布鞋了,从此我穿上了当时还算“讲究”的解放鞋。

改革开放后,我买了“第一双”皮鞋,这双皮鞋平时是不舍得穿的,逢厂里有重大活动或外出时才穿它,配套的服装是厂里发的工作服(当时我们叫它为“礼服”)或厂里发的一套毛料西装。

网友2:改革开放后我家有了存款,当时有存款就算“有钱人”了。

记得第一张存款是100元,存期竟然是7年,因为7年的利息高。

现在想起来,我们还很激动。

当时自行车也有了,手表也每人一只。

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电脑也相继出现在我家。

网友3:我家两代人有四位教师,分别教大、中、小学,其中有三位是中共党员。

最值得一书的是大儿子,他大学毕业后在中央企业工作,享受厂里知识分子津贴。

前几年考上了公费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本科院校教学,现在又考上了公费博士学位研究生,从师于著名的博士生导师。

我是我们村的第一位大学生,大儿子是我家“第一代博士学位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实现了哪两大历史性跨越。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

但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总体小康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

请大家分析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2003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较(美元)。

(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二: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

从人口来看,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占74.8%,但还有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

到去年底,全国有28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中还有最低生活保障人口1930万。

(要求学生读)。

师:上面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看书P113页。

(学生回答)师:面对我国小康是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小康?(学生回答)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又对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请大家听党的十七大的要求。

(学生看视频)活动四:描绘全面小康生活。

2020年,我们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或者是歌曲等形式描绘)(4分钟)。

老师指导学生填P114页。

四名同学表演了一个自编的小品《2020年的同学聚会》。

几位同学画一幅画(策划)。

经济方面: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

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等等。

文化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等等。

环境方面:生态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等等。

(学生成果展示)让学生听:2020年,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先进文化将成为东方的旗帜;中国语言作为世界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不仅为普天之下的中华儿女所珍爱,而且也将成为国际经贸界的主流语言。

2020年,中国会拥有更多影响人类进步的知识产权,“中国制造”的概念,将成为我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象征;我们还将遨游太空,在月球上播放《走进新时代》,到那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将超越四大发明对人类进步的价值。

师:美好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那些条件?(学生讨论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