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两篇【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如何围绕写作意图选取典型事例、描绘典型情境。
2、学习小说的虚构艺术:留白、巧合、误会、映衬、对比。
3、了解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如何围绕写作意图选取典型事例、描绘典型情境。
【教学难点】小说的虚构艺术。
【教学内容】
1、概括《等待散场》的内容;通过比较,理解小说如何围绕写作意图选取典型事例、描绘典型情境。
2、分析《等待散场》运用的表现手法。
3、自学《差别》:归纳其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4、比较两篇小说,体会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比较分析法;从学习到迁移。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等待散场》,重点理解小说如何围绕写作意图描绘典型情境,并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第二课时自学《差别》,并比较两篇小说,体会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并适当作些迁移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或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钟)
芭蕾.舞、华丽guǐ异、棚檐.、霏.霏细雨、倏.地、迷mǎng、阻挠
..、
..、摩挲发láosāo
二、导入新课,介绍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是小说文体的
一种分支,一般篇幅不超过1500字,具有“立意新奇、结构严
密、结尾惊奇、语言精练”(欧·亨利语)等四个主要特点。
艺术特色主要在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言简意赅。
三、把握小说内容与主题。
(20分钟)
1、请学生概括小说情节。
2、学生思考交流: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根据小说主题来确定主人公,哪些人物最能体现小说主题,就是主人公。
)
3、学生思考交流:为什么以“等待散场”为题?“永恒的爱情”为题不是更直截了当吗?
“永恒的爱情”太直白,无新意;而且以男女两主角“等待散场”的表现就冠以“永恒”,不太切合。
“等待散场”是小说的中心情节,也是“永恒的爱情”的一种表现,是两位青年的真挚爱情的集中表现,以此为题,既合中心情节,同时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等待散场?从而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4、“等待散场”是小说的中心情节,谁在等待散场?
5、探究思考:“等待散场”可以表现出两位主角之间真挚的“爱情”吗?试比较下面文段。
老赵在戏院外等了近一个小时,早已不耐烦了:你倒好,在里面快活舒服,也不想想我在外面淋着雨站得两腿发软!什么婆娘!一点不懂得体谅人!想到这里,心里窝着的一股火蹿得更高。
剧场里,赵太太只觉这场戏索然无味,早点出去吧,转念一想:还是先不出去,让老赵在外面再等等,看他有没有这个耐性。
他要真爱我,就能等。
我要看看他在外面做些什么,如果居然很不耐烦,哼,有他好瞧的!想着,她离开座位,来到长廓上,向外张望。
讨论:同样是“等待散场”,这个片段能否说明两人“真挚的爱情”?为什么?课文里的两位主人公“等待散场”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自选比较角度来说明。
小结:“等待散场”,同一事件,为什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主题?可见,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不仅仅在于你选择什么材料,更在于你怎样处理材料。
也就是说,要表现写作意图,不但要重视选取典型事例,更应重视描绘典型情境,真实的细节最有说服力。
我们写作也一样,要重视具体描绘的内容,主题是在具体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四、分析小说的的创作技巧。
(15分钟)
1、我们学习了几篇小说,能说说小说有哪些创作手法吗?这篇小说又运用了什么手法?(教师先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创作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反思。
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
2、教师补充介绍小说的创作技巧。
(1)巧合。
无巧不成书。
巧合是小说创作的最常用手法。
文中设置了什么巧合?巧遇男青年;巧遇女郎。
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巧合?(以“我”为视角,不巧遇他们就无法展开情节。
所以设置这些巧合是文章情节发展的需要。
)
这些巧合可信吗?(为使“巧合”的合情合理,作者作了多处铺垫:下雨,迟到,檐下避雨,于是顺理成章地遇上男青年;好几扇门推不开,最左边上一扇虚掩,于是也自然而然与在门口犹豫的女郎相遇。
可见,设置巧合,如果没有合情合理的铺垫,就是不成功的巧合。
为什么要设置巧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2)留白。
小说没有结尾,读者可以根据情节进行推测、想象。
这种手法是小说常用的技巧,就是留白。
留白,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使作品含蓄而耐人寻味。
(3)映衬。
最后一段写到《天鹅湖》的剧情,这是用童话映衬现实,意在暗示爱情的主题从古至今、从童话到现实,都是“永恒的旋律”,从而升华主题。
(4)误会。
请指出文中的误会,并说说这些误会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家善于用“误会”来制造情节的波澜、推动情节的发展。
)
小结: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它以生活为原形,却通过艺术的加工
.....虚构
来突出主题
....。
艺术加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所以,要能分辨小说的虚构技巧,更要分析它们的运用对表现主题的效果,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小说的创作意图。
五、作业:自学《差别》,按你认为读懂一篇小说的标准来阅读理解;并特别注意分析其写作技巧,准备课堂上交流发言。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学心得。
此环节应包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学生一般会思考这个问题。
这篇小说写了两种做事态度:主动与被动,或说是呆板与灵活。
二、集中思考探讨,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能否迁移运用: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虚构技巧?
误会、巧合、留白、对比。
着重指出:技巧的运用不是为了“花巧好看”,而是着眼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请学生注意运用写作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略)
三、比较两篇小小说,有什么共同特点?
1、学生思考交流。
2、总结:微型小说的特点:
短小精悍,意蕴深远?
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人物速写,传神写照
四、作业: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阅读微型小说作品。
【课余阅读】
留白
“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留白”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欣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揉入画卷,独自悠游于艺术所赋予的空灵氛围中,让尘事渐行渐远,心灵便在这泼墨山水间纵横驰骋。
艺术大师往往是留白的大家,如齐白石先生的画,处处留白处
处有意,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诗词歌赋讲究“含蓄”,其实“含蓄”也是一种艺术的留白。
月光如水的夜晚,泡一杯香茗,捧一本好书,沉浸在世外桃源的清新意境中,给心灵一个幽静的居所,给疲惫一个休憩的机会。
夏日,在唐诗中听取蛙声一片,秋天,在宋词里寻寻觅觅海棠是否依旧?于是,在岁月静好中,悄悄看时光流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音乐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是一种“留白”,一首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音乐便没有了生命力。
好的音乐会赋予我们美妙的梦幻般的思维,宛若流水一样融入我们的血液,散发着浓郁温暖的气息,蕴涵着深厚纯真的情感……在中国众多古琴曲中,无论《高山流水》、《阳关三叠》,还是《梅花三弄》,无不是一唱三叹,好似中国的水墨画,浓淡得当,疏密有致,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予人的那种关爱和魅力。
留白是艺术的技巧,也是生命的艺术。
人生也需留白,万丈红尘中,忙忙碌碌的我们,曾几何时忘了给自己的心灵留白,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散文家蒙田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必须保留属于自己的后厢房,自在地在这里营造我们真正的自由,以及我们的退隐和孤寂。
”。
忙碌的生活,让很多人失去了自我,世俗的琐事、工作的压力让我们不堪重负,但是如果能在繁杂的生活里,摘掉伪饰,卸下心灵的重担,少一些苛责,多几分理解,少一些投机钻营,多几分超然
豁达,那么我们的心灵就有了几分宽松的空间,才可能拥有清风明月的胸怀,才能拥有一片天马行空的蓝天,这样的人生将会更加润泽、丰腴和厚重。
这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于世上之时,静静地听着风声也能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