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素养大赛模拟题

数学素养大赛模拟题

数学素养大赛模拟题
(客观题部分:简答题)
注:电脑重修后,原来整理的材料部分丢失。

重新整理的题目太多了,有的题目可能重复了,请见谅。

也不知是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正确,如果有疑义,请及时和我联系,以免耽误大家。

谢谢!!!
简答题一:
1、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答:“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4、“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答:“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5、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

这种基础性的“标准”,是对“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注解,也正是教学中面向全体的“标高”。

6、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将学习那些知识?
答: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7、第一学段(1—3年级)中,学生将熟悉哪些常见的量?
答:(1)熟悉元角分。

(2)熟悉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

(3)熟悉年、月、日。

(4)熟悉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

8、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有所降低的内容有哪些?
答:较大数目的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等。

9、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10、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答:(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3)空间观念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11、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12、课程标准主要删减了哪些内容?
答:带分数的四则运算,一些繁杂的大数目计算,类型化的应用题解答知识等。

13、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14、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定(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15、“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6、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哪些?
答: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17、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定位学生的角色?
答: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8、新教材为什么要引入计算器的初步应用?
答:引入计算器用来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重复的运算,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答题二: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规定为哪四个方面?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数感”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4、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六个方面?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5、估算有哪三大特点?如何评价估算?
①估算过程多样
②估算方法多样
③估算结果多样
评价:在上述前提下,估算没有对和错之分,但有估算结果与精确计算结果的差异大小之分。

6、可以用哪四种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位置?
①上下、前后、左右
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③数对
④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简答三: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
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
对决策的影响。

(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
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
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
题分析。

4、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练习课也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是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是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

四是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

五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

5.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哪些新的技能?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答案要点:1.技能:(1)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2)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3)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2.工作方式:(1)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3)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

6.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答案要点:1.做好课前研究。

(1)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与过去教材相比,内容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变化;过去教材没有这个内容,属课程标准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要研究为什么增加。

然后确定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经验,预测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3)丰富开发课程资源。

(4)选择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5)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

(6)确定教学方案。

包括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意图,做好充分的预设等。

2.做实课堂教学。

(1)教师的语言丰富,且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兴趣,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等。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读教材中的情境和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充分的交流活动。

(3)恰当、适时的进行课堂调控,及时把握和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

3.做真课后反思。

教学后,教师要及时地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是否一致,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实效性,查找课堂教学中出现以外的原因何在,该怎样解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