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爆破专项施工方案
1
1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理位置及概况
本工程为NHA1合同段的**隧道,行政区划属**镇管辖;主要爆破工程为**隧道,具体设置为:**隧道,起讫桩号,yk6+271~yk7+330,长1059m,zk6+270~zk7+363,长1093m;折合全长为:2152m。
隧道按规定的远期交通量设计,均采用双洞单向行车三车道形式(上下行分离),隧道净宽13.5m。
1.2 工程地质概况
**隧道进口位于沟谷顶部斜坡地带,自然坡度15~20°,坡体植被茂盛,覆盖残积层,主要穿越全~弱风化花岗岩,岩体呈松软结构~镶嵌破碎结构,围岩自稳能力低;出洞口位于丘陵陡坡地带,自然坡度35~40°,坡体植被茂盛,覆盖残积层,坡体残留大量风化孤石,差异风化明显。
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近水平裂隙发育,4~5条/米,岩体整体上较破碎,局部较完整,呈碎裂结构;洞身段位于斜坡丘陵地带,地面最高点149米,隧道最大埋深104米,山势较陡峻,山体地表上大多为碎块状强风化~弱风化花岗岩出露,地表残留大量风化孤石,在冲沟处有残坡积物分布,厚约3~6米,分布范围小。
洞身穿越微风化花岗岩,整体上节理裂隙发育一般~不发育,岩芯呈柱状~长柱状。
地下水为松散层孔隙水和风化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补给,水位、水量季节性变化大。
1.3 地面建筑及管线状况
隧道进出口附近均物建构筑物及管线,施工场地开阔,施工条件较好。
2总体方案设计
2.1 爆破特点及要求
(1)属于山岭隧道,爆破条件较好。
(2)隧道地质除洞口段外岩石坚硬,完整,整体性好。
(3)隧道断面大,要求对爆破方法选择合理,便于实施。
炮眼利用率在90%以上;光面爆破炮眼残痕率在85%以上;平均线性超挖不大于7cm,最大不超过10cm,相邻两循环炮眼台阶不大于10cm,局部欠挖小于0.1m2;最大欠挖小于5cm。
2.2 钻爆设计原则
根据工程实际、工程要求、地质地形条件,确定设计原则为:
(1)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
要严格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进行设计和施工,要有具体的安全施工措施。
(2)严格控制掏槽爆破、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的单段起爆药量,尽可能多的创造爆破临空面,尽可能减小爆破振动对围岩的扰动深度。
(3)根据隧道洞口段所处围岩比较破碎、整体性及自稳性差的特点及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要求,采用横分纵错一次起爆分部延时爆破技术。
也
就是将隧道的横断面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之间大时差孔外延时,每一部分内毫秒延时,一次点火起爆。
通过将各部分在纵向错开一定距离来增加有效临空面,同时提高孔外延时爆破的可靠性。
对软弱岩层采用缩短错开距离,及时支护等手段,保证顶板安全。
(4)对设计确定的钻爆参数进行现场爆破试验,以取得合理的爆破参数。
爆破参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及相应的爆破效果,适时调整、动态管理。
考虑以上设计原则,该工程应按总体施工组织分期实施。
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施工方法。
本设计主要针对适合采用钻爆法施工的主洞Ⅱ~Ⅴ级围岩地段进行爆破设计。
2.3 爆破施工方案比较与选择
隧道施工方法应根据施工条件、围岩类别、埋置深度、断面大小以及环境条件等,并考虑安全、经济、工期等要求选择。
选择施工方法时,应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上述条件。
当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时,应把环境条件作为选择施工方法的重要因素。
同时应考虑围岩变化时施工方法的适应性及其变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误和增加不必要的投资。
隧道施工方法有很多,但大体上有全断面法、分部开挖法、导坑法和台阶法四大类及若干变化方案。
2.3.1 全断面法
全断面(图2-2)法常用在Ⅰ~Ⅲ级硬岩中,利于组织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高施工速度。
该法可采用深孔爆破。
该法控制重点是:常规布孔,孔内按常规布设微差毫秒雷管,孔外采用毫秒导爆管雷管串联技术,此法可以大大减小爆破振动。
2.3.2 分部开挖
该方法可分为3种变化方案(图2-2)。
(1)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2)单侧壁导坑法(CD法)和(3)双侧壁导坑法。
这三种方法适用于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一般在地表沉陷难于控制、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时采用。
分部开挖法的施工工序较多、造价高、进度慢,局部使用钻爆方法。
由于采用分部开挖,施工的其他工序对爆破规模的限制较大,一次起爆药量有限,爆破对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影响较易控制。
具体的爆破设计应根据工程进展及工作面围岩分布的实际情况进行。
本设计未针对分部开挖方案进行爆破设计。
2.3.3 导坑法
当岩层比较松软或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断面特大或涌水量较大时,可采用导坑法。
导坑法就是在隧道断面内,先以小型断面进行导坑掘进,然后分多步逐渐刷大到设计断面的开挖方法。
如图2-3所示。
分部开挖的位置、尺寸、顺序及开挖间距需要根据围岩情况,机械设备、施工习惯等灵活掌握。
但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 各部开挖后,周边轮廓都应尽量圆顺,以避免应力集中。
(2) 分部开挖时,要保证隧道周边围岩稳定,并及时做好临时支护工作。
(3) 各部尺寸大小应能满足风、水、电等管线布设要求。
图2-2 隧道常用施工方法
图2-3 导坑法爆破开挖示意图
超前导坑有利于探明前方的地质条件,地质变化时,变更施工方法容易。
但导坑法也存在工序繁多,对围岩多次扰动,开挖面暴露时间长,易造成塌方;且作业空间狭小,施工环境差,工效低等缺点。
2.3.4 台阶法
台阶法(图2-2)多用与Ⅳ~Ⅴ级较软而节理发育的围岩中,也适用于高类和低类围岩。
按照台阶错开的距离分类,台阶法分为3种变化方案。
(1)长台阶法。
上下台阶距离较远,一般上台阶超前50m以上或大于5倍洞跨,施工过程中上下部可配属同类大型机械进行平行作业,当机械不足时也可交替作业。
采用此方案,可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先长距离地施工上半断面,或在上半断面贯通之后,再挖下半断面。
它的施工干扰少,机械配套,施工通风和测量均较简单,可进行单工序作业。
(2)短台阶法。
上台阶长度小于5倍但大于1~1.5倍洞跨,适用于IV,V级围岩,可缩短仰拱封闭时间,改善初期支护受力条件。
但是,上台阶施工干扰较大。
(3)超短台阶法。
上台阶仅超前3~5 m,断面闭合较快。
此法多用于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各类围岩地段,当遇软弱围岩时,需慎重考虑,必要时应采用辅助施工措施稳定开挖工作面,以保证施工安全。
采用台阶法施工时,下半断面的落底和封闭应在上部断面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后进行,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确保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2.3.5 爆破施工方案选择
将几种常用施工方法列于表2-1中。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具体的施工方案按围岩级别及相应的施工工法分别进行设计,共分4个方案,Ⅴ级围岩双侧壁导坑开挖法、Ⅳ围岩单侧壁导坑法Ⅲ级围岩上下台阶法、Ⅱ级围岩全断面法。
表2-1 施工方法基本条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