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2021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

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

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传承和发挥。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

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

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

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

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

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

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

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

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

”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

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

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

他说:“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

”“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

“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1.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

B.“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C.“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祟,虽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却是荀子的发明。

D.“从道不从君”的关键在“道”字。

春秋以来,“道”升华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

2.(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力回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B.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C.“尊重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民众一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的目的。

D.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宣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3.(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B.“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C.无论是“主观建构之路”的道,还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道,抑或是追问“可”与“不可”的道,其本质都是荀子认为的“人道”。

D.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钱玄同:真的猛士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

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

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

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

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

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

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

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

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

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

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

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

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

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

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

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

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

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

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

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

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

《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B.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5.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6.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7.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

知平阳县。

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

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②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

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

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

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