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须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一般可以表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检测三大块。
如何设置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
特点。
一、要以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
有效的教学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活动。
虽然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统一的,但不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况是不同的。
就不同班级教学同一课文来说由于学生实际情况不同,有的班级基础较差,有的班级基础较好,不能以一把尺子来衡量。
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心理不同,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要求的高低各有不同。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应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
做到
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
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就会实现。
二、语文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
新课程关注课程目标,更关注教学环节。
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个具有形象生动度的问题,一个选择灵活度的问题,一个深刻和广博度的问题,一个明确和严格度的问题。
缺一而不足,并行才可前进。
比如,教师在教案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目标设计:一是学会生字词。
二是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重点字词。
三是感悟文章内容,领悟生命的哲理。
四是学习本文先抑后扬,借物抒怀的写作手法。
五是品味本文委婉清新、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从上面设计的课堂目标来看,目标设置过于宽泛,学生难以完成。
再有行为动词如“感悟”“领悟”等词语意思模糊,学生操作起来难度教大。
有的老师甚至将它公式化,“放之四海而皆准”, 换几篇课文,这套标签贴上去依然可行。
因此,在实现目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内容应是可操作的,在目标的实现与否,实现到何种程度上又是可检测的,这样的课时目标才是有意义的。
首先,目标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的,
目标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
如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或中心目标不突出或目标条目过多等等,是不利于操作的。
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
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
其次,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
如“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等。
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培养”,用什么手段,那是不具体的,无可操作的。
教学目标的表述越具体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越容易把握,教学效果也会越好。
三、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可以实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常以教案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案上的目标设定就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学习时首先要看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课程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师生教学行为指向有效的基础。
对于每一课的目标确定,除了必须遵循本课教学内容以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使之尽可能地切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
难度不宜大,也不能低,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体会:不上课就没有收获,反之,就会有收获。
课堂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让学
生听得清楚,学得明白。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的放矢,就会事半功倍。
然后,教师要考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组织实施目标。
要让学生在45分钟内产生心智、技能的变化。
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与实现,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教师只要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