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学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学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学案
探究1:翻译的要点
例1:2017年新课标1《宋书·谢弘微》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普高招生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与评价》
第13题文言翻译题仍然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关键词的得分情况:“循”字绝大部分考生能解释到位,其它三个关键词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解,特别是许多考生不能理解“藏否”;对句意的理解情况:第1句中“事继亲之党”,第2句中“以它语乱之”分别是两句中的难点,失分比较严重;在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方面,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古今汉语单双节词的区别,“严正”“恭谨”等没有翻译。

结论:文言文翻译的要点(采分点):
1、句子大意的理解。

2、关键词语。

如:
3、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如:
探究2:翻译的方法
例1:通过对句子带点的词语的翻译,归纳翻译的基本方法。

第一组:
(1)至和元年七月
......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
(2)褒禅山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唐浮图慧褒
...亦谓之华山
译:
方法一:
第二组:
(3)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
译:
(4)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氓》)
译:
(5)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苏轼《赤壁赋》)
译: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方法二:
第三组:
(7)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译: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韩愈《师说》)
译:
(9)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10)多于南亩之农夫
.......。

(杜牧《阿房宫赋》)
译:
方法三:
第四组:
(11)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译:
(12)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译:
译:
(13)沛公军(于)霸上。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
方法四:
第五组:
(14)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译:
(15)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译:
(1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苏洵《六国论》)译:
(1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译:
方法五:
例2: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怎么翻译:
1、主人下马客在船
.......。

(白居易《琵琶行》)
译: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
译: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贾谊《过秦论》)
译:
4、无丝竹
..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译:
5、妾自生母弃养
..,伶仃愁苦。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
译: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
心得:
互文:
对举:
比喻:
借代:
婉辞:
用典:
例3: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
1.谢弘微……从叔峻,无后,以弘微为嗣……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答:
心得:
例4:对下列翻译,你认为对还是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译: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译: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译:别睡了,起来嗨。

心得:
当堂演练
1、揣摩圈划出句中需要翻译的要点;
2、说出句中主要采用的翻译的方法;
3、思考:“而”为什么不能翻译为“而且”?
(1)2017年新课标1《宋书·谢弘微》兄曜历任御史中丞……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2015年新课标1《宋史•孙傅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