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学案

文言文翻译学案

文言文翻译学案
一、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馆陶众多的百姓,全都悲伤地哭泣,因此跟着居住在这里的都有几百家。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解析: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该补充的没有补充出来,该翻译的没有翻译,语义不连贯。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明确:翻译以直译为主——留、补、换、删、调
二、翻译基本方法归纳:
1、留:(1)专有名词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2)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如: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师说》)
翻译:
2、补:省略的内容(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
例如:①翱翔(于)蓬蒿之间(《逍遥游》)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
3、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1)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2)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如:①祖母刘悯臣孤弱
②九岁不行
翻译:
4、删: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⑤重复含义的词语。

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
翻译:
5、调:调整语序
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④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
三、补充:意译为辅,根据上下文,注意修辞,灵活贯通。

1、直译完后,检查,根据上下文疏通文意需要略作修改
微观上:注意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平时积累)
宏观上:上下文意(灵活贯通)
2、常见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用典等等
例如: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像翅膀一样)
③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四、课内习题巩固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7、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9、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五、课外练习尝试
1、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①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②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①:用毛发来编织它,用苇苕来捆系它。

②这并不是蒙鸠的巢构造的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2、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①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译文:①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味道。

②在当日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3、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②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穿着白衣服出(了门)。

天下起了雨,(衣服湿透了,他就)脱掉(那件)白衣服,穿了(一身)黑衣服回来了。

他的狗认不出(他了),冲上前来对着他叫。

杨布很生气,要打那狗。

杨朱(看见了就)说:“你不要打它!你也会像这样子的。

假如你的狗一身白出去一身黑回来了,(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