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氟沙星的合成

诺氟沙星的合成

诺氟沙星合成工艺的比较 1、概述
诺氟沙星又称氟哌酸,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及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和副作用小等优点,而且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杀菌作用。

已广泛应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及尿道炎等的治疗。

其基本结果如下:
分子量:319.34
性状: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易溶于酸、碱溶液,极微溶于水和醇。

无臭、味微苦。

2、经典合成路线
诺氟沙星的合成发展至今,已有数十种合成路线,但有8种经典的诺氟沙星的合成路线。

其余的路线都是通过这8种优化衍生而来的。

按其反应的最后两步关键步骤,可以把这8条路线分为3类:(1)羧基化类,(2)哌嗪化类,(3)成环类。

2.1羧基化类
该类反应的最后一步是生成诺氟沙星上的羧基,其包括酯基水解和乙酰基氧化。

按其起始原料可分为以下几类。

2.1.1以2-氟-5-硝基苯胺为原料
(1)NaNO 2
NO 2
NH 2
NO 2
F
CL
NH 2
F
N
NH
EtOCH=C (CO2Et )2
N H
O
O
O
F
HN
N
EtBr
N
O
O
F
HN
N
优缺点:原料来源困难,操作繁琐,收率也较低。

2.1.2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
N
OH
F
N
O
HN
O
F
Cl
2
F
Cl
N
H
H 3CH 2COOC COCH 3
N
H F
Cl
O
COCH 3
N
F
Cl
COCH 3
O
N
F
N
2CH 3
COCH 3
O
HN
N F
N CH 2CH 3
COOH
O
HN
2CH 3
优缺点:避免使用了EMME 。

缺点是有一些副产物,用于合成喹诺酮酸酯收率较低,且质量较差。

而且环合时需要250-260℃的高温,能量消耗较大。

2.2哌嗪化类
该类反应的最后一步是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哌嗪取代氯原子使苯环哌嗪化。

2.2.1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
F
Cl
NH 2
F
Cl
N H
O
CH 3O
O
CH 3
O
N H
CH 3
F
Cl
O
N
O
CH 3
F
Cl
O
N
OH F
Cl O
N
OH
F
N O
HN
O O
O
O
EMME
EtBr
+_
250℃
优缺点:。

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是各厂家经常使用的方法。

但。

反应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

收率偏低,仅为52%左右。

2.2.1以7-氨基喹啉羧酸为原料
N
F
H 2N
2CH 3
COOH
O
N F
N COOH
CH 2CH 3
O
HN
2.3成环类
该类反应的倒数第二步的环合,为关键步骤,但该反应只有一种,以2-氯-4-氨基-5-氟-苯甲酸乙酯为原料,最后经PPA 环合而成。

F
H
2N
COOCH 2CH 3
Cl
2
COOCH 2CH 3
Cl
F
N
HN
F
N
COOCH 2CH 3
N HN
CH 2CH 3
CN
N F
N
COOH
CH 2CH 3
O
HN
3、工艺改进
在这些合成路线中,2.2.1中提到的路线由于原料易得是比较常见的合成方法。

但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1)环合时副产物多;(2)乙基化时溴乙烷较贵,且有氧烷化副产物产生;(3)与哌嗪缩合时会产生氯哌酸,影响质量与产率。

下面是经硼螯合物生成诺氟沙星的改进工艺。

F
Cl
NH 2
N H
O
CH 3
F
Cl
O
N
O
CH 3
F
Cl
O
N
F
Cl
O
N
OH
F
N O
HN
O O
O
O
B
OAc
OAc
O
NH
HN
N
O
F
N O
HN
O
B
OAc OAc EMME
(AcO)3B
+
该工艺原料仍以3-氯-4氟苯胺,且前三步和最后一步完全可以采用2.2.1中的成熟工艺,只是在第三步水解产物后再与醋酸、乙酐形成一个螯合物。

实验证明,这一步的反应很充分,高达98.2%,并且与哌嗪的缩合也更容易进行,从而使总收率达65%以上。

下面就上述反应中各步的工艺改进进行简述。

3.1缩合-环合反应及反环物的控制
环合物 N H
O
CH 3
F
Cl
O
O
的生产大多采用由氟氯苯胺与EMME 在
150 ℃左右缩合, 再在高温下环合的合成路线 ,该路线能避免由原甲酸三乙酯/丙二酸二乙酯一锅化路线的边链副产物的产生 ,但该法存在成环温度高, 且有反环物产生的弊端。

该步骤收率能达 95 %以上。

3.1.1反环物
NH
F
Cl O O
O
CH 3
的控制
研究表明反环物的产生比例与使用溶剂和溶剂的量有关, 一般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减少。

在实际生产中, 普遍选用了高沸点的白油作为溶剂 ,并通过滴加缩合物的方式相对提高了成环时的溶剂倍数 , 但生产过程受到溶剂温度、缩合物温度、供热情况、滴加速度、溶剂的套用次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而且环合物如在高温时间过长会变黑甚至形成高分子状副产物, 因此如何选择适合设备条件的工艺控制点显得特别重要。

3.1.2环合温度的选择。

环合温度高达 250 ℃以上,给溶剂的选择造成难度 ,目前大部分企业选用白油,但白油存在温度降低其粘度增大的特点, 给环合物 4 的溶剂分离和洗脱带来相对难度 ,溶剂洗脱不彻底残留的白油将影响以后反应及成品的澄清度。

要彻底洗脱白油必须采用二甲基甲酰胺等非质子溶剂。

3.2乙基化试剂的优化
由于环合物存在烯醇式和酮式两种结构,故进行乙基化反应时,会出现N-乙基化和O-乙基化两种结果。

一般而言,碱性条件有利于烯醇式生成,而酸性条件有利于酮式生成,基于此原理有相关报道表明,如果使用比常规应用的无水K2CO3。

碱性弱的无水Na2CO3作为乙基化的脱酸剂,将会使O-乙基化的生成含量比例大为减少,并且当乙基化溶剂采用二甲亚砜、二甲基甲酰胺、N 一甲基吡咯烷酮,Na2CO3为脱羧剂,溴乙烷为烷化剂时,可基本免于O-乙基化的生成,其中选用DMSO 和二甲基乙酰胺时效果最好,O-乙基化分别仅占总生成收率的1.57%和O .82%。

此外,此外原料药中的主要杂质6一氟一1,4一二氢一7一氧代一(1一哌嗪基)喹啉,下称脱羧物,亦源于乙基化反应的副产物。

N
H
F
Cl
COOCH 2CH 3
OCH 2CH 3
(2)H+
N H
F Cl
OH
COOH
N H F
Cl
COOCH 2CH 3
O
3.3哌嗪化反应的优化
对于新的合成工艺,在中间体1一乙基一6一氟一7一氯一1,4一二氢一4一 氧代喹啉—3—羧酸酯生成后制成螯合物,设备均不要作任何改进,即可用于生产,但收率却得到很大的提升。

硼螯合物虽然增加了硼酸和乙酸酐的消耗,但成本相对较小,而同时却使生成的中间体更易于粉碎,节省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更适合于大生产。

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螯合物的制备:国内有采用HBF4或BF3.H2O的复合物,或硼酸、酸酐来制备。

前者反应条件较为温和,但HBF4的毒性较大、腐蚀性强、生产上存在设备腐蚀严重和劳动力保护问题。

后者原料廉价易得,产率较高,但反应剧烈,控制不当有冲料的危险。

(2)哌嗪化溶剂的选择:不少专利中用DMSO,但DMSO气味恶臭,价格昂贵。

4、总结
经上面经典合成工艺和改进工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经环合、乙基化、经螯合物与哌嗪缩合、水解得到诺氟沙星,此条路线原料简单易得,环境污染较小,产率较高。

但仍存在乙基化试剂的选择,哌嗪化溶剂的选择等问题。

所以,诺氟沙星合成工艺的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选择。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