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之选择题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 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 B)。
A改革 B创新 C变革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 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 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 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 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 B)。
A、先进的教学观念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 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D、为了一切学生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1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1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B)。
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D、课堂活动12、学科教学要以( C)为本。
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课程不是教学的( A)。
A、权威B、方向C、目标D、计划1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 C)去实施教。
A、嘴B、耳C、心D、眼15、学生的主体是( C)。
A、教师B、家长C、学生D、学校1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 A)。
A、服从B、尊重C、赞赏D、引导17、教师是学习的( D)。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以上都是1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 B)时间的活动。
A、1/3B、2/3C、1/2D、1/419.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④20。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21。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22.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3.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24.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25.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26.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27.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28.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2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30 。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31.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32.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 )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33..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34、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3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 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36.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A、头脑风暴( Br Ainstorming)B、辩论C、合作性讨论D、异步讨论(如 B BS、电子邮件讨论等)37.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 D )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3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3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 B)A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0.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B)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领导4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 C)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4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 D )原则。
A四项基本 B直接“三通” C“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43、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放在中心位置。
( 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4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意义更大。
( A )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45、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 C )A.教学目标B.情感态度价值观C.教学要求D.教学过程46、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B.关注每一位学生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D.信任学生47、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的圣殿。
( D )A.情感体验B.师生交流C.学生成才D.人性养育48、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A.民主平等B.关心学生C.以人为本D.鼓励学生49、“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50、(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51、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单一性B、多元性C、动态性52、“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
”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点。
A、科学性B、灵活性C、有创意53、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B、甄别与选拔C、展示激励54、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C、自评与他评自测题二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教师成长④情感、态度、价值观2.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3.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A. 强调探究性学习B. 强调合作学习C. 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 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4.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A. 学生是发展的人B. 学生是自主的人C. 学生是独特的人D. 学生是独立的人5. 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A.认知内驱力B. 学习动机C. 自我提高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6.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A. 及时复习B. 及时休息C. 过度复习D. 分数复习7. “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8. 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 )A. 普通教育性质B. 基础教育性质C. 社会主义性质D. 义务教育性质9.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循序渐进原则10.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恰当地组织教材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5: B D C B A 6—10: A C D B D对三维目标的再认识新课改提出的课程标准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把“三维目标”整合起来,是我们每位教师每节课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教学以“三维目标”为标准,首先要认识各项目标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思考,怎么去整合,怎么去实现。
1、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三大目标之一,而且处于首席,地位,因为知识与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知识与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但实际上它就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而这些珍宝不会自动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