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引言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关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有:①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②国际竞争空前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两个条件:①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②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现行课程所显示种种问题: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各国的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①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②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③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第二节课程改革的目标6、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章课程结构引言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调整8、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1)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2)课程类型主要有:①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3)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①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这表明了课程类型的单一性。

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现任感与使命感。

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农村中学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10、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拽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在实践层面上应落实在:①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③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基于“整体”和“一贯”而设置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如以下表1、表2。

12、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的变化发展(分科课程的优点、缺点和特点):(1)优点:①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②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③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2)分科课程的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3)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的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综合课程有:①《品德与生活》(1~2年级);②《品德与社会》(3~6年级);③《科学》(3~6年级);④《历史与社会》(7~9年级);⑤《科学》(7~9年级);⑥《艺术》(1~9年级);⑦《体育与健康》(7~9年级)。

注意的问题:①知识的琐碎化问题;②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③管理的问题。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1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动用的课程开矿。

这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其具有如下特性:①整体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1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劳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技术教育;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16、实施综合实践须遵循哪些原则: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的关系如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两者的关系是,①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②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的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作用出发,建构自己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