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总结总论一、中医伤科发展简史1、晋·葛洪《肘后卒救方》:1)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3)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2、《刘涓子鬼遗方》:论述痈疽、金疮方面内容较详细的第一部方书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2)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创伤骨科里程碑,代表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已形成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2)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3)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4)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5)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6、《普济方》: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7、清·吴谦《医宗金鉴》: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二、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1、损伤的分类(一)损伤的概念: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二)分类方法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a.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b.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4)按照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a.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b.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5)按照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6)按照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7)按照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2、损伤的病因(一)外因1)外力损害:根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a.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等b.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都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可引起相应部位的骨折、脱位c.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如跌仆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髌骨骨折,投掷手榴弹时肌肉强烈收缩致肱骨干骨折d.持续劳损2)外感六淫3)邪毒感染(二)内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肾虚损是习惯性脱位的病理因素之一三、临床检查1、损伤的症状体征(一)全身情况1)轻:一般无全身症状,可伴气滞血瘀症2)重:可较明显,甚出现休克症状(二)局部症状体征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特殊症状体征a.畸形:发生骨折或脱位时,由于暴力作用以及肌肉、韧带的牵拉,常使骨折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产生特殊畸形,如方肩畸形、餐叉畸形b.骨擦音:骨折时,由于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检查骨折局部时,用手触摸可感觉到c.异常活动:受伤前不能活动的骨干部位,在骨折后出现屈曲、旋转等不正常活动d.关节盂空虚:原来位于关节盂的骨端脱出,处于异常位置,致使关节盂空虚,这是脱位的特征e.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
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
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注: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关节盂空虚和弹性固定是脱位的特殊症状体征2、骨病的症状体征(一)全身症状体征(二)局部症状体征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3、四诊(一)望局部: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以及望肢体功能(二)闻诊1)听骨擦音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称骨擦音2)听骨传导音: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3)听入臼声:关节脱位整复成功时4)听筋的响声(分类)a.关节摩擦音b.肌腱弹响声与捻发音响声,多系肌腱通过肥厚之腱鞘所产生,习惯上把这种狭窄性腱鞘炎称为“弹响指”或“扳机指”即“捻发音”c.关节弹响声5)听啼哭声6)听创伤皮下气肿的捻发音7)闻气味(三)问诊---发病情况1)主诉:即患者主要症状及发生时间2)发病过程3)伤情:问损伤的部位和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况a.疼痛b.肿胀c.肢体功能d.畸形e.创口四、骨与关节检查法1、检查方法和次序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关节活动→测定肌力→测量→特殊试验(特殊检查)→神经功能→血管检查2、测量检查(一)肢体长度测量法(二)肢体周径测量法1)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2)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3)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1)中立位0°法:目前临床常应用的记录方法2)邻肢夹角法3、肌力检查(一)检查内容1)肌容量:观察肢体外形有无肌肉萎缩、挛缩、畸形2)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被动运动!!)(二)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主动运动!!)1)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2)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3)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4)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5)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6)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4、临床检查法(一)摸法1)主要用途a.摸压痛b.摸畸形c.摸肤温d.摸异常活动e.摸弹性固定f.摸肿块2)常用手法a.触摸法:常最先使用b.挤压法:有助于鉴别是骨折还是挫伤c.叩击法:有无骨折或是否愈合d.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的手法配合e.屈伸法: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常以主动与被动活动进行对比f.摇晃法: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二)特殊检查法(方法、阳性体征、意义、机理)1)颈部a.分离试验手托住枕骨部,向上牵拉激,使疼痛减轻b.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额,向下用力按压头部位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剌激,出现疼痛或放射痛c.臂丛神经牵拉试验2)腰背部a.直腿抬高试验N受到牵拉b.拾物试验住膝部下蹲,用另一手拾起该物c.仰卧挺腹试验(操作可分四步)d.背伸试验椎管狭窄症3)骨盆a.骨盆挤压试验b.,骨盆分离试验c.骨盆纵向挤压试验d.屈膝屈髋试验e.梨状肌紧张试验f.髋外展外旋试验(“4”字试验)g.斜扳试验4)肩部a.搭肩试验b.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c.直尺试验d.疼痛弧试验e.冈上肌腱断裂试验30-60°区域时功能障碍5)肘部a.腕伸肌紧张试验b.叩诊试验感觉6)腕和手部a.握拳试验b.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c.舟状骨叩击试验d.指浅屈肌试验e.指深屈肌试验7)髋部a.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TB、RF引起的)b.髋关节过伸试验(腰大肌挛缩试验)TB、髋关节强直c.“望远镜”试验d.蛙式试验e.下肢短缩试验8)膝部a.回旋挤压试验(Mc Murray试验)伤b.挤压研磨试验c.抽屉试验---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移---后交叉韧带断裂d. 侧方挤压试验伤或撕裂e.浮髌试验意义:关节腔内有积液9)踝部a.踝关节背伸试验伸膝、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比目鱼肌挛缩;屈膝时能背伸,伸膝时不能背伸:腓肠肌挛缩b.伸踝试验5、影象学检查(一)CT在伤科中的应用1)绝对适应证:脊柱及大关节的外伤;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狭窄症;先天性疾病及发育异常2)相对适应证:引导穿刺活检;对骨及软组织肿瘤的评价;四肢关节如踝关节及跟骨外伤3)不良适应证:寻找原发肿瘤及转移瘤;评价感染;软组织及韧带的损伤四、治疗方法1、骨伤内治法(十法)(一)初期治法:1)攻下逐瘀法 2)行气消瘀法 3)清热凉血法 4)开窍活血法(二)中期治法:1)和营止痛法 2)接骨续筋法(三)后期治法:1)补气养血法 2)补益肝肾法 3)补养脾胃法 4)舒筋活络法2、骨病内治法:1)清热解毒法 2)温阳驱寒法 3)祛痰散结法 4)祛邪通络法3、整复时机:伤后半小时(最易);4-6h(也较易);7-10d(可考虑)4、正骨手法操作要领(一)拔伸:用于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二)旋转: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三)屈伸:主要矫正断端成角畸形(四)提按:用于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五)端挤:用于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六)摇摆:用于横断型、锯齿型骨折(七)触碰: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八)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的骨折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九)折顶:肌肉发达处的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单靠牵引不能纠正者(十)回旋:多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十一)蹬顶:肩、肘关节脱位及髋关节后脱位(十二)杠杆: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5、夹板固定(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二)夹板固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简答题!!)1)适应证a.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
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b.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c.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2)禁忌证a.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b.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c.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c.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d.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6、固定垫使用方法(一)一垫固定法:主要压迫骨折部位(二)二垫固定法: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三)三垫固定法:用于有成角畸形的骨折7、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左右(填空!!)8、布托牵引(一)颌枕带牵引1)适应证:无截瘫的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等2)操作方法:牵引重量一般为(二)骨盆悬吊牵引1)适应证:耻骨联合分离、骨盆环骨折分离、髂骨翼骨折向外移位、骶髂关节分离等2(三)骨盆牵引带牵引1)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2五、筋膜间隔区综合征1、定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伏克曼缺血性肌挛缩等。
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供血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注:筋膜间隔区由肌间隔、深筋膜与骨膜等组成¤注:通常缺血30分钟,即发生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4-12h后,则肢体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出现感觉异常、肌肉挛缩与运动丧失等表现2、临床表现(一)局部症状1)疼痛:剧烈疼痛可视为最早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诉2)皮温升高:皮肤略红,肤温稍高3)肿胀:早期不显著但有严重压痛,并可感到局部组织张力增高4)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感觉消失5)肌力变化:初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6)患肢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发病时可正常;若发展,远侧脉搏逐渐微弱,肢体苍白或紫绀,直至无脉(二)全身症状:肌肉坏死的情况下出现¤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Paresthesia)¤肌肉瘫痪(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3、各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特征(简答!!)(一)前臂间隔区综合征1)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与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五个手指时引起疼痛2)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屈拇与屈指肌无力,被动伸五个手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二)小腿间隔区综合征1)前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前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有时皮肤发红,伸趾肌与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踝与屈趾引起疼痛,腓深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2)外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外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腓骨肌无力,内翻踝关节引起疼痛,腓深浅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麻木3)后侧浅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后侧肿胀,有压痛,比目鱼肌及腓肠肌无力,背屈踝关节引起疼痛4)后侧深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远端内侧、跟腱与胫骨之间组织紧张,有压痛,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起疼痛,胫后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丧失4、治疗方法: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小伤残率,避免并发症(一)改善血循环:解除外固定及敷料;对疑是病人肢体不可抬高,因将降低局部血压使症状加重;将全间隔区肌腹部筋膜充分切开;各论一、骨折(诊察要点中基本都含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骨擦音、异常活动,可自动套入)上肢骨折1.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处,幼儿多见;以短斜形骨折为多,骨折后内侧段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向前下方移位;诊断要点为骨折体征+患肩向内、下、前倾斜,常以健手托患侧肘部,头向患侧倾斜,下颌偏向健侧;固定方法为8字绷带固定法与双圈固定法,一般固定4周,粉碎性骨折延长至6周;练功重点为肩外展和旋转运动2.肱骨外科颈骨折:位于解剖颈下2-3CM处,老年人多见;可合并臂丛神经,腋动静脉损伤;临床类型为外展型骨折(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突起成角),内收型骨折(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插,多向外侧突起成角),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外展外旋传达暴力)。